东北地区的经济衰落总能引发广泛关注。打开知乎,关于如何振兴东北的讨论不计其数。

即使你不是东北人,也难免有几位东北朋友,被带得会说几句东北话。但是对东北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喜剧和衰落的经济上。无论是笑是悲,都只是一种符号化的凝视,缺乏深入的体察。

一方面,作为建国初期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曾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它的快速衰落让人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作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主力,东北当年的付出远超所有人的想象。但是当那些不惜一切代价的奉献逐渐被遗忘,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也难怪会出现很多愤愤不平的声音。

2021年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为东北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五大安全”中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是加快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东北的价值,绝非GDP可以衡量

如果以GDP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东北的位次的确有所下滑。但是如果上升到价值层面来衡量,东北的地位始终无可替代。

哪些领域可以代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是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社区团购?还是高铁、卫星、战斗机、核潜艇、航母、重型燃气轮机、数控机床?答案不言自明。

▲ 2021年6月28日,由哈电集团研发建设,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

2004年的大豆危机还历历在目。在美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打击下,我国油脂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豆种植业也渐渐走向了绝境。

2018年以来,美国先后对我国中兴、福建晋华、华为等龙头企业实施禁售令。

2021年,美国又警告瑞士停止向中国出售可用于加工歼20战斗机机体的高精度机床。

缺芯之痛和机床困局,都凸显出我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技术短板。如果技术不能自主研发,又没有替代产品,一旦被“卡脖子”就会受到毁灭性打击,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视察调研,提出从“五大安全”的战略高度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五大安全,即维护国家的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东北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虽然市场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却是保持国家产业独立和迎击风险冲击的顶门杠,是保持民生和市场稳定的压舱石。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东北的地位绝非仅凭GDP等经济指标就能衡量的。

“火车头”带动振兴“加速度”

近日,黑龙江、江苏、湖南等省份的多位省部级官员迎来重磅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国家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决心和思路。

其中,许勤二度接替张庆伟,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根据公开简历,同为1961年出生的两人分别毕业于“国防七子”中的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两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标签——

在外界的印象中,张庆伟低调务实,非常注重干部作风建设。某次开放日上,一名官员回应记者提问时只顾埋头念稿,张庆伟立刻打断了他——“你把材料直接给记者朋友吧!”这种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被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 10月22日,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了解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情况。

许勤曾经担任深圳市长7年,这期间深圳GDP由9510亿元突破至22438亿元,成功迈上“两万亿”台阶。更重要的是,深圳以创新驱动发展、以质量引领未来的探索,以及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实践,给全国转型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样本。

2017年,许勤从深圳北上履新,接替张庆伟担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党组书记。如今再次北上,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从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一路向北,中央考虑深远。

从深圳时期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型,到河北时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许勤深谙产业发展之道。此番,他又会给黑龙江开出一剂怎样的药方,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锤炼科技创新“金钥匙”

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

产业结构、就业空间、人口外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加剧东北地区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问题,依然是“突围”的关键。

东北必须把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结合起来,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提升产业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要实现全面振兴,东北必须坚定不移吃科技饭、走创新路,尤其要实现制造业的高端突破,做好重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1 基础研究的归位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一大批科研院所,为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院所转制,我国的产业创新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断层和缺失,很多科研院所甚至变成了与企业争利的盈利机构。

想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科研力量的全面归位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在企业需求的推动下走向成熟,再由企业完成产品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对基础研究的反哺,构建强大的技术储备。

这也正是东北正在努力实践的方向。

2021年1月3日,华为在吉林大学举办校企技术研讨会,并宣布华为长春研究所正式挂牌。

▲ 八大研究所不断凝聚力量,支撑起华为的现在与未来。图中是华为1995年建立的第一家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依托长春深厚的汽车产业底蕴,以及长春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在光电子和新材料方面的强大科研实力,华为长春研究所未来在汽车零部件前沿开发和制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必然的。

东北在工业领域拥有极强的科研实力,但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能力非常欠缺——科研成果如果没有被国家采用(卫星、战斗机、航母),往往就被搁置了,很难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华为的到来或许将扭转这一局面,带动长春乃至整个东北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

2 大小企业的卡位

为了实现制造业的高端突破,地方政府首先要激活存量资源,推动以国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铸魂补钙——专注于技术创新,克服技术恐慌,攻山头打硬仗,以此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让中小企业成为大国重器的重要补充。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长期深耕细分领域,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开辟了新路。

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华为被芯片制造卡了脖子,实质上就是上游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材料国产化不过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头部企业,有很大一大部分聚集在沈阳周围。

其中,沈阳拓荆、沈阳芯源、沈阳科仪几家公司极具代表性,经常在国内各大半导体设备研报中出现,堪称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对这类企业的招引和扶植,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途径。

10月20日,河南组建了总规模1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基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突破,为地方政府的资本招商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很多创业公司不缺技术,也有市场,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定价难,资金来源往往是最大的问题。既要做好项目研判,又要利用金融手段帮助企业渡过生存瓶颈期,东北必须下决心打造专业的招商引资队伍。引入市场化招商引资机构参与招商工作,其实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3 核心用户的补位

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滞后,既有技术落后的原因,也有市场缺席的问题。

以医用医疗器械行业为例,长期以来,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对国产高端产品普遍存在着不敢用、不愿用的问题,非常依赖进口。

但是随着“卡脖子”问题的出现,供应链安全与自助可控在企业层面愈加受到重视。很多企业主动放弃了对进口产品的依赖,这也给制造业实现高端突破带来了新的契机。

比如东软医疗,24年的时间,从零开始研发,如今已经打破了欧美品牌的垄断,实现了CT设备的国产替代。这有些像华为实现通信领域的突破,京东方实现液晶面板的突破。

核心用户的补位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市场开拓至关重要。正是通过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东软医疗和核心用户建立起正向互动,才逐渐实现了智慧医疗的弯道超车。

而东软医疗总部所在的沈阳高新区,如今已发展成拥有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多家瞪羚及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和8家上市企业的一片热土。

“投资不过山海关”从来都不是事实。

这里并非没有足够的舞台,只是过于单一、且尚在转型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没有那么多的角色可供选择。不难发现,情况已经开始好转。

东北真正要做的,就是去掉一些头脑中“政策决定成败,规划造就未来”的唯意志论,垒起工业的砖,铺好农业的地,点好服务业的火炉,在强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做好重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自信地走出一步又一步妙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