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产业培育、把企业聚起来、靠生态吸引项目......
这类产业招商思维,得到了越来越多地方的认同。
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落差。
培育产业生态,往往需要3~5年,甚至5~10年时间。
但无论是地方主官的经济发展要求,还是中层及基层人员的招商任务考核,都是以年为单位设定目标。
有时候,不是不愿意投入时间培育产业生态,而是在短期指标压力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01 招商与培育 矛盾点在哪
首先,是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从地方主官层面看,考核有多个维度,包括GDP每年的增长百分比,单位GDP对应多少能耗。
往细了说,区域内每年消耗多少吨标煤,用多少度电,这些能耗拉动多少GDP。
此外,还有环保能耗、社会民生就业率、财政资金增长、招商引资等,也在考核之列。
前面几项常规指标,各地完成情况往往相差不大,很难拉开差距。
在招商引资中,产业项目能直接带来税收、拉动GDP、带动就业,是能看得见的显性成绩,自然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基于本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地方主官明确招商指标,往下拆分任务。
设定项目数量、投资额、拿地规模、目标企业类型等量化要求,也就是对一线招商人的考核。
经济发展是以年度为周期,要求短期内拿出具体的招商成果。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往快见效的方向走。
比如,把指标定得比较高,要求一年引入多个亿元以上项目。
其次,短期招商与长期产业培育的矛盾。
前者追求快速落地项目、激发经济活力,后者则需要久久为功的深耕细作。
比如,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数年时间与大量资金投入;集成电路产业,从建厂、量产到盈利,也需要比较长的周期。
短期招商和产业培育的节奏差异,容易出现一种现象。
为了完成当下的招商目标,地方大多会把土地、资金等好资源,优先给到能快速出成果的项目。
那些需要慢慢养的产业项目,就得不到足够支持。
另外,债务压力和区域竞争也不能忽视。
各地对“手里没粮”的问题,都深有体会。
基本上,面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以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等刚性支出增长的压力。
再加上,一些地方靠平台公司融资建了厂房,背负上不小的债务压力。
前期投入的资金和持续的运营成本,需要园区通过项目招引快速回笼资金。
现在厂房多、项目少,招商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们看到,在长三角部分城市,出现多地比拼土地、资金、配套等要素,抢同一个外资项目的情况。
多方压力下,地方忙于做出招商成绩,顾不上长期产业培育。
想缓解这些矛盾,关键是找到平衡点。
先适当调整招商考核导向,靠项目数量打基础,满足当下招商需求;再趁着这个缓冲期,用精准规划培育产业生态,让短期见效为长远发展铺垫。
02 既顾眼前 也得看长远
一方面,先用项目数量,积累好发展基础。
招引大项目,往往需要给出更多资金、土地、能耗、市场等资源。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能力接住,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风险。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而言,不妨转变思路,从抓大放小变为“保小争大”。
关键点:重匹配、重质量、重根植性,把“能否落地、能否长期扎根”作为核心评判标准之一。
看项目是否契合主导产业方向,重点关注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这类“潜力股”创新活力足、扎根意愿更强,给予精准扶持后,往往能快速成长。
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优质,不只是看“500强”“专精特新”等标签,还应综合考量企业投资额、现有规模、技术含量、亩均产出效益等指标。
就拿亩均税收来说,各地经济水平不同,不应该以统一标准,衡量不同地区的项目价值。
比如,江苏地区的50万亩均税收,在泰州等地属高水平,在苏州则是正常甚至中下水平。
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目标招引对象方面,做出了“妥协”。
安徽某地方主官表示:无论是投资2000万或3000万的中小项目,还是上亿级体量项目,不管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赛道,还是服装服饰等本地特色产业,只要有技术含量、有市场前景、适配本地需求,都可以对接。
关键就是,先往主导产业方向靠拢,把本地企业“人气”聚起来,再聚焦在匹配度高的重点产业上,逐步把产业做大做强。
毕竟,先解决项目落地率和经济活跃度的生存问题,才能为后续发展积累资本与底气。
另一方面,依托本地产业家底,培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一般来讲,全新产业“从0到1”培育难度大、周期长。更务实的做法,是立足本地现有产业基础,聚焦2-3个有优势的核心赛道深耕。
可划定特色产业“试验田”,采用分期建设+动态调整模式。
先建设一批厂房试水招商,根据企业入驻率、产能释放进度,及时调整规划,避免后续十几万、几十万方厂房空置压力。
产业规划、厂房设计,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更应该注重落地见效,打通“规划-建设-落地”全链条。
紧扣延链补链强链核心需求,把层高、承重等厂房规格设计,与产业实际需求对接,避免企业来了发现不合适的问题。
丰富的项目调研数据、专业的评估分析,能让规划设计更贴合实际,充分释放本地招商优势。
比如,我们合作的常州钟楼高新区,借助谷川产业研究院,依托谷川招商大数据的百万项目,开展产业研究、项目评估、匹配度分析,用“1个策略、4张图、5份清单”,理清楚招什么、去哪招、能不能招等问题。
当地有什么,就放大这部分招商优势;缺什么,就补充相应配套;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量身定制招商策略。
正是把诊断评估、定位研判、招商策划研究透了,常州钟楼高新区招商效率大幅提升。
短短10天内,便成功签约两大重量级外资项目。
归纳一下,平衡好短期招商目标和长期产业培育,关键有几点。
一方面,不局限于数字和标签,招引与本地产业匹配的项目;
另一方面,做好产业规划,局部试点后慢慢调整方向。
也要注意,让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合、资源互通,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这样一来,才能在招商赛道上稳扎稳打,让产业生态有活力、经济发展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