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官招大商”,行业内流传着这一说法。
可能有人简单理解为:领导权限越大,级别越高,能调动的资源越多,招到的项目也越大。
但其实,忽略了招商的深层逻辑。
看地方主官,主要看的是影响力、对招商的重视度、决策风格和魄力。
往更深层次看,是否有得力的中层协同、内部流程是否顺畅,以及招商团队的专业素养。
01 不只是看地方主官
地方主官是招商的第一推动力。
能否推动下去,首先看重视度,愿意将多少精力、资源放在招商上。
如果只是简单下达指标,把压力给到基层,甚至连企业洽谈都不参与,那招商工作只会停留在喊口号上。
尤其是在招大引强方面,地方主官的决策魄力很关键。
一方面,大项目落地需要的土地指标、能源保障、审批通道等,调配权多集中在地方主官手中;
另一方面,承接大项目往往伴随土地供应、能耗协调、基金搭建等挑战,需要看地方主官,是否愿意承担起,投入高成本、耗费精力调动资源等压力。
级别高的领导,确实有更高权限去调动资源。
但最后能否成功推进,还得看有没有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执行机制,去驱动基层人员做招商。
明确权限边界与跨部门衔接规则,需要什么项目,谁的权限在哪里,谁来负责这个工作,分工明确好。
让每一项部署,都落到具体动作中,支撑起项目从签约到落地全流程。
这样一来,遇到跨部门交材料审批问题,即便没有领导出面,招商人也能够按流程协调,实现上下同频。
就拿浙江某县级市来说,仅用了67天,就完成动力运动装备龙头项目落地。
关键就在于,市级主导、部门协同、镇街落实的全市联动机制。
市级高位统筹,项目签约后,组建由发改、经信、自然资源等10余个部门组成的“推进专班”,从镇街单打独斗变为全市协同作战。
镇街作为项目属地,主动发力,设立多个小组,把复杂任务拆解到具体环节。
拿出全域综合整治储备的500余亩工业用地,每日进度通报、每周专题调度,让企业及时实时掌握征迁情况。
基层招商人则保持日沟通、周会商互动,协调公安、税务等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将企业注册流程从3天压缩至1天。
就企业选址而言,也会看招商人懂不懂行,对产业政策、市场趋势等是否精准把握。
如果团队专业度不够,聊了几句就接不上话,即便地方主官重视、机制健全,也难以精准对接需求,更别说推进合作了。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方重视招商专业能力提升,开设多个专题培训活动。
仅借助谷川培训学校进行招商培训的人员,就涵盖安徽芜湖、新疆和田、福建厦门、湖北黄冈等多个地方。
招商成效好不好,需要合理的考核指标去推进。
之前江苏等地,就推行“红黑榜”制度,定期晒招商成绩,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金、晋升等激励。
浙江某县开展量化考核,每月评选“招商引才标兵”和优秀招商引才攻坚小组,年度设立优胜奖及“招商引才能手”奖,将团队积极性调动起来。
归根结底,“多大官招多大商”,不是看主官级别高低,而是背后是否有清晰的流程机制、高效的执行体系,以及专业的招商团队。
02 懂经济 更得懂产业
地方主官的履历背景和专业认知,往往决定了招商的组织方式。
但现实是,大部分地方领导是从非经济、产业相关部门调任过来的,缺乏直接的招商工作或管理经验。
并不是说,地方主官需要成为产业或者经济领域的专家;而是懂得顺着经济规律谋划招商,用产业思维做招商,将区域产业经济要素贯穿始终。
从招商引资的角度看,什么是区域产业经济?
宏观层面,是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微观层面,是对企业需求的理解与项目落地的匹配度。
更细致一些,物流成本、用工效率、供应链协同、政策稳定、市场辐射半径以及未来增长空间,都是区域产业经济组成部分。
懂经济的地方主官,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集思广益定方向、明目标、出举措,让招商工作从高起点布局。
江苏苏北某百强县的实践,就比较有代表性。
他们曾计划5年冲刺全国百强县,结果只用3年就完成目标,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便是用产业经济思维来驱动招商。
笔者对该县2021~2025年的产业规划、发展路径、实际动作等进行细致分析,梳理出几个要点。
要素统筹上,盘活存量、聚焦增量。
出台专项规则,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以技改、分割转让等方式,提升亩均产出;
集中资金、土地等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需求,用有限资源撬动最大效益,避免重增量、轻存量。
项目招引上,既抓大也抓小。
除了招大引强,还推出食品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解决企业质量痛点、难点,扶持企业成长起来。
招商方式上,市场化招商与刚性考核结合。
专业招商队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基金投资绑定地方与企业利益,以商招商依托口碑传播。
建立管委会+公司模式,以项目为核心进行考核,薪酬与实绩挂钩,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
项目招引和落地,不是单一部门能独立完成的。
他们建立专业招商机制,县领导领衔、主要经济部门牵头、要素部门和镇街协作,辅以“四个一”推进机制,按周督查、按月通报、按季考核;
同时,多部门联审、分层协调,让招商、审批、用地、融资等环节联动起来。
还推行“拿地即开工”“全流程代办” 服务,用承诺书替代非必要文件,将规划、安监等环节前置介入;
实施项目月拉练、“红旗单位”“红旗项目”“蜗牛单位”等季度评选,加快项目开工建设。
有个明显的感觉,当下流行的产业招商模式,该地都及时跟上步伐,甚至做好了提前布局。
由此可见,真正懂经济、懂产业的地方主官,主要是知方向、会统筹、善机制、重服务、带队伍。
围绕搞活经济,既具备区域产业经济的宏观视野,又能扎根企业需求;
既抬头看路、把握市场趋势,又低头拉车,及时调整规划和执行,让地方经济增长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