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广东,先看看佛山。

就招商而言,总值得细品。

在投资促进领域,走在了前列。

首个地级市投促办法,在佛山落地。

关键是,为了全面保障企业的权益。

这些年,佛山招商动作可不一般。

尤其,镇域经济非常强,足见从市到区的统筹力度。

对招引新项目,考核不再照本宣科的刻板执行。

今年市委书记,再次提出“不能招了女婿就忘了儿子”。

佛山促进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也是最有效的招商引资。

01 投促办法 政策不再朝令夕改

作为“智造强市”,佛山的性格鲜明。

敢于出招,敢于首创,闯出了不少做法。

这次,又开一全国先河。

前几天,出台了《佛山市投资促进办法》。

这是全国地级市,第一个投资促进领域的政府规章。

以法制化形式促进民间投资,佛山再次走在前列。

主要目的,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投资提供法律保障。

这一地方性政府规章的出台,体现在投促方面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实际上,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佛山方案”。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有些地方,各种文件朝令夕改、频繁调整,表面是“优化改革”,实则让企业家疲于应对。

过去,多少项目卡在“新官不理旧账”上。前任领导拍板的承诺,换了班子就成了“过期支票”。

企业的精力本是在技术攻关、市场开拓上,却被迫成了政策研究员。

佛山投促办法落地,也是积极响应了中央的号召,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温和定调。

这意味着,规则透明、执行连贯,减少“突袭式”调整,破除隐性消耗。

当企业不必警惕政策转向,才能真正释放活力,专注于市场开拓、技术攻坚与效率提升。

对于投资者来说,佛山投促办法更是一份郑重承诺:

选择这里,就是选择效率、选择公平、选择长远发展的沃土。

02 重要领导 化身一线招商专员

这两年,佛山招商,动作快,成事也快。

实际上,背后是打破了原有的路径依赖。

佛山市委书记带队,先后前往京津冀、华东、东北、港澳等地区。

13位市领导化身“招商专员”,五区主官同步出征,奔赴各地拜访企业、对接项目。

招一个大项目、大企业,前期要经历漫长的“试探性”工作。

当项目有些眉目,或接近成熟之时,才请领导见面、洽谈、推进。

在这里,“一把手”率队,从市投促局到各区招商局的领导出镜率都很高。

今年,短短半年引资近两千亿元,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早在2017年,佛山市投资促进中心成立,为了强化和镇区间的联系和沟通。

按照“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大部分岗位面向全社会招兵买马。

当时,投促局局长把32个镇街都跑遍了,每周至少跑一个,有时候一天跑两个,了解载体建设、摸清产业特色。

只有对各个镇街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项目的统筹落地过程中做到分配的最优化。

5年后,辖下五个区全部挂牌成立了区招商局。

佛山有了区招商局后,将有利于完善部门、镇街之间的招商统筹机制,形成全区有力、高效的招商统筹制度。

这样一来,打破了“由下而上”逐级推进流程,实行“自上而下、双向协同”的机制。

重要的是,强化区级统筹,并赋予了各镇街的“灵活空间”,甚至是一些人财物也随着下沉。

在招商资源与统筹协调上,各区招商局正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市投促中心的联动合作,还紧密对接镇街的产业资源。

当佛山打出“一把手”这张牌,项目落地的支持和协调,更容易高位谋划、顶格推进。

领导干部的鞋上沾多少泥土,招商引资就有多少底气。

亲自从管理岗走出来,扎在项目招引一线,打通层级之间梗阻,让重要资源、关键信息上下协同、左右贯通。

03 增资扩产 同等对待本土企业

佛山招商,从“重外轻内”到“内外并重”。

新趋势背后,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增资扩产投资1295亿元,同比增长36.86%。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一半。

在佛山,本土增资项目与市外引进项目同等对待。

一方面,本土企业投下了信任票,恰是营商环境的写照。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愈加明显,直接关乎未来的发展后劲。

佛山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增资扩产也是招商引资”。

这绝非简单的战术调整,而是对地方产业基因的深层呼应。

在增资扩产项目中,结构优、质量高、覆盖广等特征极为突出。

第二产业项目占据主导,占比超七成。项目并非集中于单一区域,而是在全市五区“全面开花”。

拿高明区来说,聚焦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泛家居等行业。

比如,宝烽精工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正是谷川联行引荐落地杨和镇的。

企业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专注于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项目从动工建设到全面封顶,仅历时200余天。去年底,1栋生产车间正在投产赶订单。

重要的是,企业希望在高明继续扩大50亩生产规模,计划利用3年时间,把佛山基地打造成高新技术产业。

还有,总投资10亿元,我们助力奥斯玛智能装备基地项目,2022年顺利落户佛山高明区,目前已实现投产。

企业位于荷城街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主要生产激光切割机、智能生产线等自动化设备及五金产品。

我们了解到,装备产业园环境品质提升后,企业再追加15亿元建设二期项目。

本土企业,从“单次投资”到“持续扎根”,源于佛山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招商引资,不仅在于能引进多少新项目,更在于能否让存量企业不断生长。

更深层次来看,支持企业增资扩产也是佛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厚植长远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04 打破惯性 摒弃刻板粗暴手段

现阶段,企业选址更加低频。

佛山招商引资,还做对了什么?

去年9月,印发了一份文件:

《关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投资的若干措施(暂行)》。

在关键时刻,佛山出手给企业松绑减负,增强投资信心。

对新引进的企业,不再考核产值税收。

并且,取消工业项目开工、竣工违约罚则。

当时,这是唯一率先公开提出这样政策的城市。

过去,地方政府拿着投资强度、亩均产值的“卡尺”选企业,企业带着税收承诺、就业目标的“保证书”签协议。

如果考核期内没有完成,轻则现金补足,重则违约罚款,甚至还会收回土地。

现阶段,外部形势复杂,企业投资放缓,招商任务繁重,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还照本宣科的刻板执行,简单粗暴的紧抓考核,哪有企业敢投、愿投、长投,园区去化更是遥遥无期。

佛山的做法,则是拿出了与投资者共渡难关、共克时艰的务实态度。

即便没有特殊支持,合理降低指标考核的水位,一样能激活实体企业的信心和流动性。

我们看到,佛山促投思路有了不少新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迅速调整招商策略,从追逐“大项目”转向“招小商”。

佛山市委书记坦言,在着力招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引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还制定了,《佛山市招“小商”行动方案》,推动小项目聚沙成塔,坚决摒弃“重引轻育”的思想。

这两年,秉承“不看税收看业态、不看盈利看潜力、不看资历看团队”的理念,遴选优质“小商”,推动了一批项目落地。

稳存量、促增量,这个增量就在一些关键环节、缺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的项目里,让小而精的企业成为佛山稳经济、促发展的关键落子。

我们认为,佛山给各地招商引资上了一课:

灵活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而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务实;调整不是随意的更改,而是顺应需求的转变。

与其用考核把企业“挡在门外”,不如用策略把企业“请进家里”,帮着投资者扎下脚跟、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