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城投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年中的政治局会议,下了新指令:积极化债,禁增隐债,有序推进出清。

有个关键词:出清。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彻底清理干净。

这也意味着,靠举债搞基建的老路已经走到头了。尤其是区县城投,底子薄、缺乏优质资产,更不容易。

当务之急,先止血,再造血,得搞清楚转型的产业思维:

没有深度,就没有粘性;没有粘性,就引不来投资;没有投资,何谈持续盈利。

01 从“套利者”到“深耕者”

如今,土地财政靠不住了,越来越多国企园区通过零租金来吸引项目。

对非核心区域的城投公司来说,相比于资源禀赋,市场化能力才是活命本钱。想活下去,就得从“靠地吃饭”转向“靠产业吃饭”。

可以看到,不少成功转型的城投公司,都是跳出传统的“盖房-卖地-收租”老路子,构建“产业深耕-生态构建-资本反哺”的新逻辑。

下面给大家拆解三个案例。

先看湖北联投东湖高新集团。

他们用10年时间从自救到盈利,成为继张江高科之后,第二家产业投资收益超过物业租售利润的城投公司。

产业深耕的深度,决定了生存高度。

他们的秘诀在于死磕产业,专注科创园区,摸透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技术攻关的全链条需求,还试水产业投资赚长期钱。

紧盯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两个细分领域,集中资源打造特色。这种“不贪多、只做专”的思路,让他们在同质化竞争中撕开了口子。

同时,构建“产业链+科研链+金融链”:

产业链上,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武汉搞上游原材料,多地做中游研发制造,海口发展下游医疗服务,各园区分工协作;

科研链上,通过平台精准对接企业供需;金融链,则覆盖企业全周期,多支基金助力企业升级。

目前,旗下6支产业基金规模超15亿元,投资30多家企业,形成全链条培育模式。

再看看杭州城投集团。

主要通过降低地产依赖、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实现转型。2024年底,产业投资占比从三年前的不足10%,跃升至30%以上。

设立首期100亿元的城投产业基金,开放公交、水务等场景,与智谱华章等AI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调度、智慧水务系统。

同时,与西湖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建院士工作站,推动可降解新材料、绿色建材等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靠 “二八投资策略”实现资本闭环。(80%资金投成熟项目,20%押注新兴产业)

最后看唐控发展集团,主要通过并购整合与打造产业集群来转型,具体包括产业链垂直整合、资本运作化解债务,以及全球化资源整合。

控股康达新材料、常熟风范电力等龙头企业,切入新材料与新能源赛道,构建覆盖胶粘剂、电子材料、显示材料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

此外,还借助并购优化现金流,冲击AAA评级,实现信用跃迁闭环。

无论是哪家城投公司,都有三大共性:

○ 产业聚焦:选择契合地方资源的赛道,通过垂直整合形成壁垒,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唐控的新材料。

○ 生态构建:以基金、园区、场景为载体,链接各方资源,打造“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化落地—资本反哺”闭环。

○ 资本杠杆:运用产业基金、并购重组等工具,实现“融资—投资—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说到底,平台公司的转型,是从“赚快钱的套利者”变成“赚辛苦钱的深耕者”。

具体来讲,就是从单一开发商,蜕变为产业发展的研究者、生态的共建者、企业成长的陪伴者、国资增值的运营者。

02  “运营+投资+生态”三步走

转型产投能否成功,关键看一个指标:产业投资收益在整体收益中的占比。

最理想的状态,或许就是“不依靠一平米的销售维持利润增长”。

与其在工业用地套利的红海中拼杀,不如迈向“运营+投资+生态”的整体模式。用产业思维,与地方政府利益绑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 运营是基础,先当“贴心管家”,再做“知心朋友”

咱们得从“建园区”转向“做产业”的思维转变。

先吃透本地主导产业,拆解技术路径、供应链短板、市场趋势,建起“产业画像数据库”。

比如,在某个细分领域,技术瓶颈在哪里,企业扩产有哪些需求,配套存在哪些缺口等。

服务方面,和企业多“捆绑”,从入园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基础的物业、政策咨询、手续办理、安全消防得做好;

信息服务要跟上,建智慧园区,提供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智化支持;

企业服务要细致,涵盖社保、法律、财税、广告等;技术服务要专业,帮企业搞升级、转让、培训。

服务做深了,自然能和企业建立起信任,从“贴心管家”变成“知心朋友”,形成强大的粘性。

➢ 投资是引擎,当好“产业合伙人”

设立产业基金,覆盖企业从孵化到并购的全周期,用“资本绑定”激活企业成长动能。

投资方向紧扣本地重点产业,比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和地方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一旦看准优质项目,就要果断“下注”,积极参与投资,与企业共同成长。

产业基金的核心不是“给钱”,而是通过资本这一关键纽带,将企业与本地深度绑定,解决“企业落地易、扎根难”的问题。

这种用资本代替“无底线补贴”的方式,既降低地方财政压力,又通过股权绑定让企业与本地形成“利益共同体”。

企业成长越好,本地基金收益越高,反哺产业的能力就越强,形成良性循环。

➢ 生态是归宿,打造“资源内循环”

就城投公司而言,要做好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生态赋能才是最靠谱的办法。

跳出“单纯引进项目”的逻辑,转向“构建产业生态、绑定企业全生命周期”,将载体、服务、投资整合起来。

提供优质的厂房载体,从前期的政策咨询、手续办理,到后期的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等,构建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体系;

针对科研成果落地难的痛点,配套“中试产业园”,比如提供小试设备、提供工艺验证补贴等,推动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量产能力。

通过构建“小闭环、高粘性”的产业生态,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园区内部高效流动,实现最大化利用;

形成“企业愿意来、留得住、长得大,本地能获利、能升级”的良性循环,让招商从“一锤子买卖”变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最优解”。

简单总结一下。产业深耕指明科研和资本的方向,科研提供技术让资本有项目可投,资本推动成果落地和企业成长。城投则通过服务与资本参与,为整个生态提供“基础设施”和“利益绑定”,这或许才是行稳致远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