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对华“供应链脱钩”和“芯片禁运”的影响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东方再次被西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无力挣脱。
再加上疫情不断“节外生枝”,东风似乎越来越弱,还越来越冷。
然而,德国总理朔尔茨的来访,却着实令人惊讶。惊的不是来访本身,而是来访的形式。
西方强国如此来访,还是头一遭。
德国总理“不虚此行”
首先,朔尔茨带上了德国商界的半壁江山。
访华之前,他先在国内搞了一次“海选”,从报名的100多家企业中,选了12家最强的。
如此阵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其次,朔尔茨这次来访的行程安排,也无比配合中国的防疫政策。
起飞之前,先测两遍核酸。落地之后,先在飞机上接受核酸采样,再转移到钓鱼台国宾馆。
待检测结果出来之后,才来到人民大会堂,开始会晤。
自觉“三天两检”的欧洲元首,还是第一次见。
今年年初,法国总统出访俄罗斯时,拒绝接受核酸检测,普京不得不搞了一张4米长的桌子隔在中间,以免感染。
如今朔尔茨访华,却自觉在飞机上测核酸,配合程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一直“自视甚高”的欧洲人,开始严格遵守中国的防疫政策,如果不是有求于东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他又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
据外媒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曾提议与朔尔茨同行,没想到对方根本不接招。
能源危机之下,德国经济已经危如累卵,又怎么顾得上帮法国人分忧解难?
实体经济“柳暗花明”
国家搭台,企业唱戏。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市场主体。
这次随行的12家德国企业,都与中国关系密切。
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将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设新的“一体化基地”。这是该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大众集团也宣布,计划投资约24亿欧元,与中国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
今年6月,宝马投资超20亿欧元在沈阳开设第三家工厂。
10月,宝马透露,将再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入。
坚守实体经济曾让德国在欧洲一枝独秀,但在能源危机的影响下,实体经济反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德企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
一个已经大胆下注,两个开始摩拳擦掌,还有七个在一旁小心观望。
能否借此良机,撬动更多德企巨头“加码”投资中国,并且熟练应用和吸收德国的先进技术,对招商人来说,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总共有90多万家企业。
与巨头相比,这些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而且,它们对生产要素和优惠政策的要求,也不像巨头那般苛刻。
所以,对于广大县城来说,这里蕴藏的招商机会,更符合县情实际,也更容易抓住。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让更多实体企业了解中国、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是每一位招商人的使命。
关注“谷川联行”公众号,回复“长三角”,免费领取《长三角外商投资环境白皮书》!
比起三天两检、恭敬来访的“面子”,这才是我们更需要的“里子”。
只有给这个“里子”,朔尔茨才能有“面子”。
犹记得,今年9月,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广东湛江追加投资时,朔尔茨还曾频频喊话,称“不要过度依赖与中国的合作”。
但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德国经济经历了什么,朔尔茨最有体会。
忍受了半年的苦楚,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终于体会到了站起来当合作伙伴的感觉,真的应该感谢这个一心谋发展的东方大国。
和平发展“身体力行”
二十大之后,北京一直很热闹。
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的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这个顺序其实很有讲究。
稳定南海、发展周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速落地,加强中非合作,这是在为中长期发展战略打好基础。
而德国,是第四个被邀请的国家,而且是欧盟乃至整个西方第一个被邀请的对象,这已经确立了德国在欧洲阵营的地位。
中国对德国的诚意,也是希望德国发挥中欧合作领头羊的作用,这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朔尔茨不顾内部反对,批准了中国企业对汉堡港股份的收购,表现的也是这份诚意。
当然,中国也是一直等到德国政府批准了中国企业的收购之后,才宣布朔尔茨访华。
客观来讲,在世界秩序重构的背景下,中德的成功互动,是给全球化注入的稳定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许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热爱和平、一心谋发展的东方大国。
作为招商人,不妨迅速行动起来,从挖掘企业投资意向开始,从实地调研企业发展情况开始,从与市场化招商机构交流招商经验开始,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