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地方园区出现这类现象。

厂房造出来后,长时间租不出去,不得不靠低价吸引企业。

招商时,目标项目费劲拉不来。好不容易有企业上门考察,却发现不太符合产业规划。

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前期规划不落地,导致后续招商跟不上。

产业规划,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看本地有什么,就规划什么,一张蓝图绘到底。

拿我们服务的常州邹区镇来说,整份产业规划报告足足有360多页。

接下来,笔者将分三部分,给大家详解内在逻辑。

01 诊断评估 摸清产业家底

先评估当地产业基础,和规划目标的匹配度,识别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然后给出填补的方案。

说白了,看地方想发展什么,然后评估哪些可以做,哪些暂时难以企及,锁定当前最适宜深耕的细分领域。

打个比方,某城市的三年五年规划,列出了七大产业方向。如果下辖县区的五个主要产业,跟上面的七个都不匹配,那就是一个新的产业。

以苏州为例,整个市的产业规划涵盖30~40个门类。下辖的县区,把所有的上位规划都做衔接的话,显然不太现实。

对于这些县区而言,要根据产业基底,找出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而我们产研团队做的,就是搭建现状与规划之间的桥梁,用产业研究方案,弥补两者之间的鸿沟。

最开始对接邹区镇的时候,对方给出了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几大产业方向。

拿到这个产业专题,产研团队先来到邹区镇进行实地调研,看当地产业基础怎么样,包括企业类型、产业链环节、技术实力等。

通过这些来评估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匹配度,识别“鸿沟”。比如,是技术成熟度不够?还是市场承接力有限?

接着看邹区镇产业家底,在制造业方面,与周边地方进行横向相比。

我们发现,在“两新两智”主导产业中,邹区镇只有智能装备制造业有主导地位,无论数量还是产值上,都占绝对优势。

但问题在于,该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设备制造环节。

除钢材钢管、汽车零部件外,无明显集聚环节,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产品覆盖面广,主要停留在中低端领域。

而另外两个目标产业——新材料和新光源,稍微欠缺一些“火候”。

新材料产业以主导功能膜材料成品为主,但产业链上下游两头在外,缺少上游原料配套与下游应用场景。

新光源产业下游市场活跃,但中游环节相对薄弱。经过初步诊断和评估,优先专攻哪个产业,自然就有了大致方向——新能源+装备。

02 产业研判 自下而上定位

我们发现,很多地方在做产业规划时,并没有细分领域概念。

比如,看到市里规划智能制造,就喊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口号,而不是往下细分拆解。

我们产研团队做的,是从地方现有产业中,抽取“长板”,自下而上引导至规划方向。

如果市里规划的是智能制造,地方可能主要做的是通用设备。

那么,就要在通用设备中,看有哪些可以抽离出来,跟智能制造相关的部分。然后,评估地方往这个方向转,是能够承接的。

以邹区镇为例,我们基于当地主导产业、谷川选址特色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结合“新能源+装备”主题,列出17个产业长名单,供邹区镇进行一级定位筛选。

对于这些一级产业,分别从产业发展前景、周边市场空间、本地相关基础几个维度,进行打分。

评估下来,发现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产业,与本地契合度是最高的,可作为重点拓展方向。

接下来,做好这两个细分产业的定位分析。

主要从产品价值、发展空间、周边协同、本地结合4个维度,梳理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产业链全景图,挖掘与邹区镇产业基础契合、产品具备高价值、高成长性的细分赛道。

比如,从市场前景来看,江苏重点培育万亿级节能环保产业。而常州的目标产业规模是800亿,目前还有500亿的缺口可以填补。

再比如,从企业类型来看,我们发现邹区镇80余家企业中,有15家生产节能设备,如风机、泵阀等,具备先进环保装备基础。而这一优势,是邹区镇之前没有意识到的。

因此,我们将这个作为打造当地特色产业的突破点。

对装备产业的各细分领域进行评分,发现在高效节电设备领域,常州刚好具备电机竞争力。最终,将其确定为邹区镇可考虑的二级产业方向。

同时,还发现钟楼区已形成特色变压器产业集聚,苏州注塑机产业也有优势。因此,再往三级产业拆分,邹区镇可关注电机、泵、压机、风机等领域。

一句话总结,就是选定目标产业后,从一级产业,到二级产业,再到三级甚至四级产业,一级一级往下拆分。

拆得越细,产业发展思路越清晰,后续招商也会更顺畅。

03 招商策划 从纸上落到地上

再完美的规划,如果不能脚踏实地落实,终究也是纸上谈兵。

设计一条切实可行的招商路径,就是搭建目标与现实之间桥梁的关键。

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我们给邹区镇总结一套实战指南。概括来讲,就是“1个策略、4张图、5份清单”。

先看1个策略。

结合谷川招商大数据,帮助邹区镇分析企业的选址偏好。

然后看当地有什么,就放大这部分招商优势;缺什么,就补充相应的配套。

比如,高效节电设备企业,主要看重市场、物流、载体成本以及人才配套等。

邹区镇在市场、物流上有天然优势,但人才方面还需要“加油充电”。

可对接江苏省内高校、合作共建实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化本地专业人才供应体系。

还可以聚焦常州装备制造优势,专攻中游核心节电产品,向上游延伸,招引设备重点零部件企业。

而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可借助理想与比亚迪两大整车30公里配套圈,打造招商名片。

再看4张图。

在产业未来图中,根据产业生态圈,分三个阶段制定招商计划,并梳理产品技术路线。

从产业链全景图中,把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剖析清楚,看自己处于哪个链条,哪里强哪里弱,可重点发展哪个环节。

在产业现状图中,看钟楼区、以及苏锡常这些“邻居们”的企业名单,看企业聚焦在哪些领域,以此来评估产业基础。

在产业招商地图中,放眼全国,看目标产业集中在哪个经济区、哪些省份。

比如,江苏有电机控制器企业,就优先考虑省内招商;广东半导体相关企业数量多一些,招这类项目时可瞄准广东,解决“去哪招”的问题。

最后看5份清单。

在产业集群清单中,以2025年、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归纳规上企业数量、产值,对本地产业集群情况有个底数。

产业项目清单,主要是根据企业披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真实投资项目,结合本地规上企业规模、近期招商项目投资规模,测算招引的可行性,解决“能不能招”的问题。

在目标企业清单中,我们从公开渠道搜集理想汽车零部件300家企业供应商,锁定那些“潜力股”,以及招商地图中“高产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明确“招什么”的问题。

产业问题清单,则是给企业、产业、配套、认证流程等做“体检”,发现问题就开出“药方”。

最后将当地缺的专项扶持政策,归纳整理在产业政策清单中,供邹区镇灵活调整。

写在最后

产业规划,只有把诊断评估、定位研判、招商策划三个层面研究透了,地方拿到这份报告时,才能直接上手,转化为实际行动。

如今的邹区镇,产业研究与招商引资打好配合,吸引了众多外资项目前来“敲门”。

就在不久前,这里的钟楼高新区,短短10天内,就拿下了两大重量级外资项目。

前期规划落地了,后续招商才能跟得上。

当产业研究和招商引资拧成一股绳,这股合力,也会变成当地投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企业汇集这里,聚沙成塔,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