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园区厂房闲置,早已不是新鲜事。

一些地方,园区甚至已经突破警戒线,空置率高达30%。

为了填满这些空厂房,不少地方拼起了租金,价格一降再降,招商也逐渐变了味儿。

听到一些招商人感慨道:现在招商都快干成招租了。

很多人都觉得,厂房闲置,主要是因为最开始的规划没做好。

但其实,这背后还有不少现实的问题。

01“无人问津” 为何去化难

一是,市场环境变化,企业需求减少。

如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消费需求也可能随之变化。企业投资越来越谨慎,对厂房需求变得飘忽不定。

有些可能会减产、停产,进而选择退租或不再续租。

订单少了,生产线停了,厂房自然就空出来了。

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据《中国汽车报》报道,这两年,部分地区汽车市场需求下降。全球汽车产量从2023年的约9400万辆,下降到2024年的约9300万辆。

再加上,有些地区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不如预期,跨国车企不得不关闭部分工厂。

吉利集团近期也在公开活动表示,不再建设新的工厂。

通过资源重组,盘活产能过剩,已是大势所趋。

行情好的时候,各地扎堆建厂,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现在红利期过了,后续出现的厂房,也难以吸引到合适的项目。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旧厂房硬件跟不上新兴产业需求。

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对生产对环境洁净度要求极高,需达到“无尘车间”的标准。

如果旧厂房空气净化系统不太行,洁净度不够,项目就不会考虑落在这里。

再比如,精密仪器制造企业,对振动极为敏感。

这类企业的核心设备,比如光刻机、三坐标准测量仪等,往往要求纳米级作业精度。哪怕是0.1毫米的震动位移,都可能导致元件加工偏差、检测数据失真。

以光学镜片研磨为例,即便是细微震动,也会使研磨盘轨迹偏移,导致镜片曲率误差超出公差范围。

因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一楼。毕竟一楼建筑基础直接与大地连接,在承重上更稳固一些。

而且受到楼上设备运转、人员走动等影响更小,尤其避免管道共振、电梯运行等震动。

针对周边道路车辆行驶产生的震动,一楼可加装隔震沟、弹簧减震器,改造成本比高层更低。

从我们接触企业和园区来看,一般情况下,三四层以上的厂房去化会难一些。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地区尤为明显。

倘若没有一楼厂房可供选择,企业又不愿意上楼,那高层厂房就只能被搁置。

以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他们生产用的大型设备,比如数控机床中心、大型压力机、自动化焊接/装备线等,在安装和运行上,对厂房层高、承重力要求更高。

传统轻工业、纺织等行业的旧厂房,层高普遍为3-5米。而大型智能装备生产线常常超过6米,大部分旧厂房根本无法容纳。

此外,旧厂房地面承重多按一般工业标准设计,每平方米承重几百公斤。

对于几吨甚至数十吨的智能装备制造设备,旧厂房地面难以承载这些“重量级”设备。

三是,政策风向变化,企业面临“去留”抉择。

不同时期,国家政策鼓励的产业不同。一旦政策调整,相应背景下成立的企业,也就没有了优势。

尤其是,以前能干的一些高耗能、污染较高的产业,现在被“双碳”目标限制了。压力之下,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以满足当地环保要求;要么直接搬走,寻找政策更为宽松的地区。

对于一些资金有限的企业来说,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选择搬迁。企业一走,原厂房也就空置了。

02 高效去化 多条腿走路

找到了厂房空置的“症结”,解决起来就有头绪了。

地方招商,得更注重产业规划,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 在产业布局上,不妨试试“特色产业+”策略。

有些地区一味追求新兴产业,搞“一刀切”,将资源都倾斜到新兴产业上。

传统产业既没有政策扶持,融资上也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企业本身市场竞争力本身就弱一些,发展就有些吃力。

咱们要做的,是先稳住基本盘,既要守住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也要坚持多条路走路。

以我们合作的霍州经开区为例。

他们一方面立足实际,深入研究现有煤炭产业的趋势,推动煤机制造、清洁煤技术等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另一方面,积极布局电子信息(如传感器制造)、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厨卫具等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矩阵。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降低因单一产业波动带来的风险。

招商不能只图“新潮”,得结合本地实际,把既有优势做精,再合理布局多元产业。

靠近大城市的园区,还可以通过区位互补承接产业溢出,打好“特色产业+飞地经济”牌,形成“研发总部在都市、生产基地在本地”的协作模式。

➢ 在厂房建设上,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

一方面,紧扣前沿产业需求,建设科技型厂房,吸引科高端项目入驻。

比如,按照重型智能装备标准,来设计承重;在网络通信方面,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预置高规格电力,满足科技企业高耗能设备的用电需求。

另一方面,以“普适性”保去化。

建设大量通用性厂房,基础设施以标准层高、通用承重、常规水电为主。这种厂房成本低,适合中小企业快速入驻,保证整体的去化率。

尤其是钢结构厂房,层高可灵活设计至15米,且承重梁跨度可达24米,比混凝土结构更适合大型设备布局。

在提升产能方面,相比于6米厂房,10米层高厂房往往能多布置2条产线。对于想降本增效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吸引力。

目前霍州经开区正在建设的二期钢结构厂房,一楼层高为12或15米,既方便大型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也便于后续空间分割。

所以,地方在厂房建设上要注重平衡,既要用“高大上”树标杆、引凤凰,也要用“接地气”保流量、填空位。

➢ 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

头部园区和一线城市一样,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影响力,把企业都吸引过去了,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霍州经开区选择避开在成熟产业领域与头部园区正面竞争。当地各园区聚焦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

比如,依托煤炭资源,实现环保升级和循环利用;利用区位成本优势,承接半导体封装测试;

专注于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园区内打造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结合本地厨卫产业基础,发展智能家居制造。

通过错位发展,霍州经开区不仅实现建设资源的100%利用,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特色园区群,在细分市场建立了独特竞争力。

如果说,整个片区的大产业方向相同,那不妨从“微差异化”入手,在产业里找到更细的突破口。

比如,同样做生物医药,专门搞“基因测序耗材”,会比什么都做更有特色。

写在最后

厂房去化,得先搞懂“为什么空”,再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

招商需跳出“建好厂房等企业来”的惯性思维,以特色产业为原点,规划好“需求-配套-场景”的空间地图,让厂房规格、交通网络、生活配套,都服务“特色+”的延伸路径。

与其在热门产业里“卷租金”,不如在细分领域做“小巨人”。

只有看清自己、提前规划、勇于创新,才能将“沉睡资产”,转化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