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天,重磅会议,在北京召开。
二十届四中全会,面向“十五五”定调。
今年以来,高层一系列动作,指向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
比如,统一大市场、反内卷、要素市场化改革、工业园区指引等。
下一个五年,更多资金和资源将会倾斜到硬科技上。
以“新质生产力”换档提速,成为“十五五”期间的核心。
就区域发展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底层逻辑变化。
01 财政平衡 地方化债与经济发展
重大事件之前,总会吹一些风。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连发8篇内容。
这个时间,为四中全会前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预期”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信心喊话”,全年实现5%的增速目标并不困难。
当然,宏观数据与部分微观主体的感受会有“温差”。
四中全会《公报》提到,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外部环境复杂、国内供需失衡下,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有些城市,在化债背景下,资金不足、举债受限。
今年前三季度,都报不了项目、上不了项目。或者是,项目无法实现施工建设和落地。
还有的地方,加强税收征管和增加处罚类非税收入,以解决当地支出问题。但这个举措,对营商环境、经营者信心造成了不良影响。
之前,东部某县的财政局负责人,简单算一笔账发现了:
当地财力仍存在缺口,仅“三保”支出每月就需3.5亿元以上,但实际每月收入只有约1亿元。
还提到,地方政府的很多债务,都是因为上级部门指定项目,但匹配资金不足而带来的。
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推进融资平台出清”。
一是,防止旧账未清又添新账。二是,借钱搞建设也行不通了。
前不久,财政部透露,为了解决地方化债问题,计划组建专门负责政府债务管理的部门——政府债务管理司。
主要目的,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债务管理职责,构建统一、高效、协同的监管体系。
“十五五”期间,从实现目标来看,完成2024~2028年的化债任务。
下一步,将会最大化的推动地方走“边发展边化债”的主线,不能因化债制约经济发展,而是要统筹好化债与发展的关系。
通过做大GDP、做大财政收入,来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承载能力。
各地化债的关键,还是在于开源、增收,投资依旧是拉动增长的重中之重。
就政府而言,招商引资是“一号工程”,通过产业升级、培育新税源、优化财政结构,进一步平衡化债任务与经济发展。
02 科技创新 十五五产业规划方向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际。
对地方发展尤为重要,事关未来5年的产业转型升级。
四中全会《公报》也强调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接下来,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也是各地招商工作关注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十四五公报没有出现的表述,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制造业的位置更加重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此外,相比之前的几个强国,新增强调“航天强国”。在“十五五”期间,不管是太空计划、星链还是6G,都绕不开商业航天的发展。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首先,产业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
有的地方,对传统产业重视不够,认为传统产业是“落后产业”,盲目追“新”追“热”。
甚至,将传统产业与“高耗能”、“高污染”画等号,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投入不足。
这些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传统产业存在认识误区,以致在推动经济发展实践中顾此失彼,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高层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近期发布的10多个传统行业稳增长计划,通过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赋能,让纺织、制造、化工等旧产业焕发生机。
一方面,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传统产业供给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有效刺激内需市场。
其次,战略新兴产业,或将延续“十四五”规划的框架。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药加速研发上市,以及关注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制造。
以“人工智能+”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将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催生新的产业和业态。
比如,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在“补短板”和“强链条”,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四中全会《公报》表明,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这表明重视高端人才,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员的引进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中国创业创新。
还有,未来产业将聚焦在科技最前沿的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量子技术、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对于这类产业,主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也是重点。主要包括,算力、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核心为了,统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技术牵引、要素联动、链条延伸等,促进产业间交叉渗透、耦合共生、相融相长,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就地方发展而言,技术应用到产业才能带来价值,产业有了技术才能焕发活力。
综合来看,接下来的发展模式将非常明确,就是“兜底风险+科技突破”,更多资金和资源会放在硬科技上。
03 区域协同 构建统一大市场落地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从年初有了明确的“指引”,到中央财经委首提“统一政府行为尺度”。
前段时间,还发布了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的文件。
这一系列动作,为了稳定经营主体信心,让企业和投资者做长期的规划和布局,为“十五五”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破除内卷、规范招商、统一市场,将是未来五年的突破口。
整治低价无序竞争,成为当前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我们看到,已明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这有利于通过市场倒逼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让优质高效产能更好发展,进一步对优秀企业的正向激励。
重要的是,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同样是破解内卷的关键。
以前,各地出于GDP、财政、就业等各方面的考虑,有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和地方壁垒。这样一来,导致出现不合理的规则,监管制度也不一样。
政府行为尺度统一,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
一方面,让公平竞争审查和监督问责进行到底。
从上到下,严格禁止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和用地优惠等各类不当行为。
另一方面,鼓励地方大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赋条件,把该支持的产业、企业放在首位,敢去探索符合当地发展的招商方式。
从制度统一到要素畅通,从破除壁垒到优化环境,以“立规则”换“提信心”,以“拆壁垒”换“降成本”,让市场主体在公平、透明、稳定中自主决策。
实际上,打破壁垒是为了拥抱一个更大的“中国”,对世界各国是开放的,向全球发出合作邀请。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当前,商务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路径、中非合作提质升级机制。
这预示着,“十五五”期间的区域战略将更加注重内外联动、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点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的升级版,以及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培育壮大,都将在新的五年规划中找到更明确的定位和更具体的路径。
东部地区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上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区则在承接产业转移、发掘内需潜力上大有作为,东北地区要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上实现突破。
这种区域协同,不是均衡发展或者齐头并进,而是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布局。
同时,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将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这意味着吸引外资进场,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写在最后
“十五五”主要目标是七个方面,比“十四五”多了一个。
这次把“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拆分成“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重视科技的信号很明确。
今年提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制造业的重视度进一步提升,提到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并且定义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中西部和东北),被置于“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之前,反映高层进一步强化区域均衡发展的意图。
最后,还特别提到“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未来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项目可能更加均衡,更多投向成渝等大后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