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反内卷的风,再吹向招商引资。

从中央到地方,规范企业投资、政府行为。

中央财经委定调,提高招商引资“透明度”。

成因复杂,综合整治,有形之手,决意出手。

“挖墙脚式”不行了,“首报首谈”成为招商新规。

简单说,已洽谈的项目,其他地方不得再接触。

本质是,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招商引资流程。

一、首报首谈机

中央财经委,是经济决策的“大脑”。

重拳出击,打响了“反内卷”的明牌。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撕开招商工作的“暗箱操作”。

有基层干部表示,一个县工商业补贴要花掉超过5亿元。

言下之意,如果没有招商引资,现在日子还好过些。

有的城市,招引企业鼓励在相邻的区与区、镇与镇之间进行平移。

但相邻两地,硬件条件相近、投资环境相似,营商环境差异较小。

企业“平移式”投资,并不能真正释放出活力。最终,不过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形成了零和博弈。

各地政府想要治“乱”,先从杜绝抢客商开始。

招商工作立新规,提出了“首报首谈”机制。

前不久,河南出台招商引资“22条”举措。

其中提出了,建立全省招商引资项目首报首谈机制。

这表明了,河南正在向“内卷式”招商引资说不。

对于重大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上,也立了新规矩。

在正式洽谈后、签订合同前,首谈地需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省里给予首谈保护。

核心目的,防止优质企业被其他地方不正当抢夺。

这一机制,有效保障项目有序流转与落地,避免地方之间为争夺项目而出现内耗。

值得一提的是,对合同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项目,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项目服务专班。

主要为了集中全省资源,保障项目要素需求,体现出对重大项目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支持。

之前,一位招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

“单纯拼同质性优惠政策,不仅难以持续,还可能招来短命企业,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益处。”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自由、无碍流动,创造的机会和机遇更大。

早在去年,重庆就推出项目“首报首谈”机制。

核心是,强化市级统筹招商引资、首谈保护、有序流转。

总投资10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纳入首报首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赋予首报首谈权利。

同时,在资源配置上打造“流转池”,对放弃或超期的项目,其他区县可“揭榜”接续。

重庆作为改革路上的“排头兵”,对国家响应保持“在线”。

在创新招商方面,“首报首谈”机制保护了首次洽谈的资格,并给了其他区县排队上谈判桌的机会。

对有争议性的项目,重庆市经信委则组织各方进行调解,共同协商给予政策支持的红线、底线,避免无底线进行要素资源配置。

如此一来,针对区县同质化的争抢,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减少了“内卷式”的竞争。

正是依托“首报首谈”机制,从“零和博弈”转向协作共赢,引导区县、开发区明确产业定位,形成全市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产业布局。

这一机制,将无序竞争转化为专业服务,既保障地方招商投入的有效性,也降低企业多头对接的决策成本。

二、强化招商统筹

招商引资,是促投资、拼经济的抓手。

走访调研中,不少地方难以做到“一盘棋”。

其中,一些政府、园区共同表示:

在部分地方,从乡村到城市,出现产业同质化、市场空心化倾向。

现阶段,招商任务层层下放,从省级、市级层面向下传导,直至工业园区。

一些市县区,不仅将招引指标分配给各个部门和乡镇,甚至安排到下面的村。

为完成招商任务,各级干部已经顾不上招来的企业是否合适,本地是否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

无论是省市,还是区县,“一盘棋”的理念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在河南,构建“1+3+4”联合招商体系,从省级层面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招商工作。

主要明确各方职责,形成省级统筹、市级主抓、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招商新格局。

省级统筹“指挥部”,建立省级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省发改委牵头

市级主责“主战场”,各省辖市政府、省属国企、开发区成为项目落地的责任主体

多方联动“集团军”,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各类投资主体、市场化招商机构、重点产业链盟会长单位

这一创新举措,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探索。

比如,广州提出“1+3+3”联合作战招商体系;上海提出“1+6+20+X”招商工作体系;江西则强化招商引资全省“一盘棋”理念。

在强化招商统筹上,重庆亦是如此。

主要探索制定落实《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按照“产业地图”进行招商引资的自觉性,确保全市项目落地统一作战。

重要的是,划定政策支持底线,设定项目投入产出平衡年限上限,在保护区县招商积极性的同时,防止“内卷式”竞争。

综上所述,从各自为战转向省市级统筹,强化招商引资的协同性与整体性。

三、企业投资反选

招商引资,思路转变。

全国统一大市场“立起来”,在于促进要素资源流动。

城市在筛选企业,企业也在反选城市。

整个过程,必然存在竞争。但是,也有条件、有范围。

正向的“较劲”,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之,一旦过了头、越了界,扭曲市场机制、破坏市场公平。

对企业而言,陷入恶性竞争的漩涡,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创新动力也随之丧失。

甚至,压缩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过去,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当下,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也深陷其中。

究其根源,这与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有着密切关系。

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会吸引大量投资进入相关产业,并带来了过度投资的问题。

其中,滋生出的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的心态。

某县一位财政局局长,以前在开发区巡视,总有这样的现象:

小县城,难以招大项目,必须给予各种支持,有的企业5年政策拿完走人。

反过来,那些踏实搞技术、搞管理、靠自身实力发展的企业,拿不到相关的产业扶持。

还有,一亩地6万元出让给企业,其实政府的成本达30万元。地方政府付出“真金白银”,但几年都看不到回报。

放在政府招商,不考虑因地制宜,不顾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追风口、铺摊子,靠照葫芦画瓢来“卷”。

设置或明或暗的市场壁垒,只考虑本地市场、本地企业,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悖。

现阶段,各种新规立下来,使得政府招商行为更加透明,倒逼各地聚焦于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实际上,地方深入研究产业链,瞄准关键环节,才能招来优质项目。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

四、写在最后

“首报首谈”不是捆住手脚的枷锁,而是规范招商的标线。

透明度的提升,本质是给政府行为装上“红绿灯”。

红灯叫停无序争抢,绿灯放行协同共赢。

对地方而言,与其在零和博弈中内耗,不如以制度刚性守护招商公平。

告别“挖墙脚”的捷径,才能练就“筑巢引凤”的真功夫。

“首报首谈”撕开了内卷式竞争,正是留给招商引资最清醒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