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手机是柔性屏,那么大概率来自“成都造”。

不止是手机屏幕,可以说,全国一半的平板,都出自成渝地区;

高端手机的潜望镜头,核心件十有八九是成都产;

就连投影仪,每5台里就有1台从成都走出去。

这背后,是成都万亿电子信息产业在托底。

2024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3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

16年起步,仅用了近10年时间,就发展成千亿产业集群,如何炼成?

01 成都样本 政企互信通道

做招商,不少人总盯着能不能马上投资、马上签约。

但其实,招商很多时候是“今年栽树,明年摘果”。手里谈着的项目慢慢磨,平时多攒些资源,留后手。

等机会来了,项目能接得上;攒下的资源,也能够有一个阶梯去过渡。

成都招商,也是同样的逻辑,有三个核心点。

➢ 高层调研打底,园区“拧成一股绳”。

早期成都部分园区存在“小而散”、同质化、互相抢资源的问题。

自2022年启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来,成都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多次奔赴全市重点产业功能区,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园区跑了个遍。

之后按照区域产业协同性,对全市原本分散的50多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构建“3+22+N”产业园区体系:

3个国家级开发区、22个省级园区,还有N个市级园区。

每个园区做什么产业、边界在哪,都划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成都高新区(西园片区)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重点发展IC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郫都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双流相关园区侧重电子材料研发。

先摸清家底,再按本事分工,劲往一处使。

➢ 高层面对面见,用互信打通合作路径。

为了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重点企业,成都曾推出“百日攻坚”行动。

用3个多月的时间,把主要的500强企业名单(包括中国500强、世界500强)全部梳理完,上传到信息系统集中管理。

然后,由市领导牵头,带领各区书记、区长、管委会主任这些“当家人”,对接企业的核心高管。

不是搞“拉投资”的急功近利,而是坐下来聊产业规划、谈配套需求、解决实际难题,不催着企业考察或签约。

政企双方建立起强联系,攒下互信。哪怕这次不合作,后面干部没换,企业想投资了,马上就能找到对接人。

领导亲自下场,一来拍板快,二来企业能感觉到诚意。问题当场就办,企业能看清“钱景”,才会愿意来。

比如,市长之前见华为的供应链负责人,把合作方向和意向聊清楚,后续带动华为的上下游企业跟着落户成都。

➢ 清单管理“亮家底”,机会和需求对上号。

企业最愁“信息不对称”,不知道本地有什么市场机会,也怕提出需求没人回应。

成都用清单管理,把政府家底和企业需求“摆上台面”。

一方面,发布“产业机会清单”,把本地的应用场景、配套、政策红利列出来,让企业知道“来成都能做什么生意”;

另一方面,收集“企业需求清单”,小到招工、大到供应链配套都记下来。

两边一对接,精准度就上来了。

比如,今年2月发布的“成都—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场景清单,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187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2000亿元。

再比如,4月举办的中国移动产业对接大会(成都专场),现场发布209条机会信息,涉及金额超1500亿元,将牵引带动形成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

02 学习精髓 轻量化落地

不同的城市,手里的资源牌也不一样。

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地、钱、政策试点权都更宽裕,能调动的资源,也比普通地级市、县城多一些。

因此,招商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咱们可以从成都模式中学精髓、简化了用。

其一,用“链长制+产业聚焦”,集中资源发力。

成都将电子信息产业细分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赛道,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市领导分工担任“链长”,对接各环节企业。

其他地方“一把手”可以带头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先拆链、再补链,弄清楚“缺什么补什么”。

将土地、钱、政策都集中产业链的短板上,效率就会高很多。

比如,贵阳在大数据产业推行链长制,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重点对接华为、腾讯、苹果等企业,推动数据中心与本地算力需求、产业应用协同,避免“空壳产业园”。

产业底子薄的地方,就先盯着1-2个长板当主攻方向,把这些产业做透。

比如,株洲专心搞轨道交通、泉州深耕纺织鞋服。

其二,高层见面拉近距离,给企业吃定心丸。

企业要投上千万、数十亿,最怕政策变、怕承诺不算数、怕需要资源时政府人员推来推去。

针对重大投资项目,成都通过“高层直接对话”,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谈。

用最高级别的诚意,打破企业的顾虑,不用再担心“换个领导政策就变”“答应的资源给不了”。

咱们可以找准本地主打产业,由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分管领导与区域负责人进行日常沟通。

聊的时候把话说明白,可以把未来5-10年产业规划,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让企业看到政策连贯性。

当然,也得根据实际来灵活调整。

比如,县里的书记对接企业区域负责人就行,重点解决厂房扩建、员工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

钱不宽裕的地方,别硬搞大额补贴,把审批效率提上去;

比如,绍兴柯桥区招纺织企业时,针对环保审批耗时久问题,推行技改项目环评“就简备案”机制,为109家规上印染企业节省80%以上技改项目报批时间。

通过“标准地出让+多证合一+容缺受理”,实现“拿地就开工”,反而更能留住企业。

其三,用“清单化管理”盯进度,别让对话成空谈。

招商洽谈不是走过场,得把“桌上聊的”变成“手里干的”。

成都靠清单化管理抓落实。比如“蓉易见”座谈会,将企业问题拆成具体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办结时限,定期向企业反馈进度。

中小城市可以抓住企业普遍头疼的事,如土地审批慢、招不到工人等。

由“一把手”牵头建立“企业诉求台账”,每周调度进度,每月通过政府官网、企业服务群公开办理结果。

在借鉴成都模式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形式主义”。

让企业给服务打分,看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态度好不好,结果算到领导班子考核里,别让“一把手见面”变成“政绩秀”。

成都的“一把手对接”,不是看“有没有见面”,而是看“靠不靠谱”。

关键是高层领导上心、机制能兜底、办事看结果,建立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契约”。

政府能精准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相信政府的承诺能落地。

毕竟,企业愿意来、来了能扎根、发展有奔头,靠的就是这份实打实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