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引外资,有了新指示。
国家发改委,“发话”了:
——欢迎继续加仓中国。
随后,七部门联手印发“12条”措施。
鼓励外商再投资,送出留华大礼包。
招商圈刷屏转发,配文就一个词“重磅”。
远超于稳外资,而是“赚了又投”的连锁反应。
一家外资企业扩产,上下游的供应商跟着落地。
这样一来,比各种招商方式、推介宣传都有效果。
接下来,中西部的“明星城市”将迎来新机会。
简单说,支持引导更多外资投向这个区域。
从引进来、留下来到扩起来,中国促长投,外商赚长钱。
01 外商投资 新指示
前几天,发改委牵头,七部门共同发文:
《关于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这份文件,主要是在华的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道破玄机:
“不是撒胡椒面式的补贴,而是制度型开放的深水区改革”。
当下,出台“鼓励外资再投资”的细则,来自多方面考量。
先看,整个大环境,全球都在关税上拉扯。
美国与欧盟拍了桌子,东南亚“低税率”招商引资。
这次中国,打出“土地+金融”的组合拳,搭起了台子。
其次,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下降。2025年1~6月,商务部数据显示:
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同比增长11.7%。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2%。
这些年,外商企业数量和外商投资金额,都备受关注。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下降,与全球投资放缓有很大关系。
但从纵向规模看,连续3年都处于高位。外资大量流入,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有所收缩是正常现象。
任何项目,都有周期性。产业投资是理性的经济行为,受中长期多重因素影响,数据波动处于在调整中。
去年,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逆势增长,主要是全球跨国投资呈现服务化和轻资产化的趋势,这对引资规模的影响不小。
这些年,一些没有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离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来了。
不少跨国公司,其实是在考虑重新布局中国,将研发中心等高技术环节留在这里。
比如三星,虽然在中国关闭的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工厂。但在半导体、新能源电池、AI等高新领域,却加码了在中国的投资。
面对“越开越大”的中国大门,外资的进出和增减也是市场规律下的自然现象。
当理解了数据反差,七部门为何这样做?
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对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需要外资“引长钱、促长投”来稳经济结构。以前,已经在中国赚了钱的外资,接着往这里投。
利润再投资成为破局关键,只要资金动起来了,还会有新发展、新机会。
中国市场,不仅欢迎“新朋友”,更想留住“老伙计”。
02 政策利好 中西部
过去几年,部分外企对再投资有点犹豫:
利润再投,跑各部门盖章、用地成本高、外汇划转麻烦……
这次“12条”措施,条条戳中外企再投资的“痛点”。
第一,允许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
降低初期用地成本,外企不用掏一大笔钱压在地上。
第二,优化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
以前材料多、流程长、审批慢,耽误外企建厂投产。
第三,相关外汇资金,可以按规定境内划转。
赚了钱再投,不用跟外汇较劲了,利润直接转成投资款。
第四,发熊猫债,能走快车道了。
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利息也可能再降点。
“鼓励外资再投资”的细则,有两个明确的指向:
一是,引导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对于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行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用外资的技术、管理经验补短板,倒逼本土企业升级,最终反哺产业升级。
特斯拉就是典型案例,激发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
二是,引导投向中西部地区。
在跨国企业的中国战略中,中西部地区正变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成本低、基础好的核心优势,对外商投资呈现强磁场效应。
四川成都,正吸引外商不断汇聚。
如今,成都已集聚了超过4000家外资企业,在成都投资创业和发展的外国人超过10万人。
作为最早来渝投资的外资企业之一,康明斯已深耕重庆30年。
去年,企业营收突破40亿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其中海外市场增幅超过50%。
同样与重庆“双向奔赴”的,还有来自德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利勃海尔。
在永川综保区,利勃海尔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成立了独立法人外资公司,作为在华生产、销售和服务总部。
外资“西进”,还重仓西安。
克诺尔、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行业巨头纷纷落子,与西安的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形成强势互补。
这背后,正是这里人才、市场、区位优势的合力,外资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
不仅投资西安的外资企业与日俱增,投资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加深。
2006年,美光科技落地西安以来,已五次追加投资,累计投入超过110亿元,用持续的资本注入诠释对这座城市的认可。
2012年,三星(中国)半导体入驻西安高新区,一期项目在短短2年内竣工投产,创造了“陕西速度,西安效率”。
外资“重仓”以四川、重庆、陕西为代表的西部省份后,焦点进一步来到了中部地区。
在东部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链供应链较成熟的中部地区的外资流入增势迅猛。
前些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速,在东部地区的2倍以上,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政策方面,持续支持中西部地区,推动更多的外资参与中西部地区投资。同时,在制度层面推动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加大开放。
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城市,本身具有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强,地区的辐射作用突出等优势,而且地方政府也给予了鼓励支持的措施。
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可圈可点。
高科技产业布局呈现向中部扩散趋势,为中部地区吸引外资增添新抓手。
可预见,中西部的“明星城市”将迎来新机会,直接与国际高端产业资源“亲密接触”。
03 招引外资 有变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制造企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跨国企业罗氏制药,宣布在上海增资20.4亿元,建设全新生产基地。
德国福沃克集团,在苏州工业园区以利润再投资模式,增资5亿元。
西门子医疗,在深圳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加紧建设,总投资超10亿元。
从半导体、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辐射至文娱、消费等行业。
特别是,在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外资流入的趋势已非常显著。
一部分跨国公司,正在调整在华投资规模和业务,主动顺应国内产业升级趋势。
比如,部分企业关闭了诸如手机、家电、电脑等产线,新增了新型显示、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线,并扩大在华研发中心的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的外资流向了服务业。
目前,服务业已经占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七成。由于服务业单笔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型外资企业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还有一部分,外资流向了高技术产业等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转型,外商的投资方向也在随之调整,对高科技领域等新兴产业的关注度、投入度也越来越高。
事实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不断增长,也印证了外资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中国吸引外资,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质变。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对于外资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让原本占据优势的外资有了压力。
在新能源汽车、精密设备、新材料等制造业关键领域,本土企业凭借雄厚的创新与制造实力,以更深度的姿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这意味着,投资中国的行业不仅在广度上有所拓宽,还开始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转变。
大量在华的外资持续加码本土化研发投资,并与中国本土的供应链联手推出“中国方案”,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度与话语权。
不同领域的外商,在中国投钱,手续简单、政策稳定,从“赚快钱”转向“赚长钱”,谁能补全中国产业链,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这一份“稳当”,既是消除外资进入障碍或壁垒的底气,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动力不断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