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化债政策逐步落实,城投陆续“摘帽”,不再当政府融资的“钱袋子”。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169家城投宣布退平台。
仔细观察发现,区县级城投最积极,山东、青海、江苏、云南这些地方也动作频频。
不过,“摘帽”并不代表着城投和地方发展没关系了。
尤其是园区运营类平台公司,依旧是产业发展的顶梁柱,负责招商、搞产业配套等工作。
现在的日子不好过:一边要盯着政策红线不能踩,另一边还得和市场上的企业拼实力、抢项目。
01 既要又要还要
最近,看到一位平台公司老总分享了他的烦恼。他原本在城投领域干得挺好,但地方领导给他出了新题:
别老想着融资了,得转型做产投,借着“产业”的名头去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
领导给出了kpi,开发千亩土地,主要做产业和配套,总建筑面积要达到500万方。为了帮他一把,还提前和银行打了招呼,争取到了低成本的政策贷款。
这位老总接到任务后就火速开工,按照高标准,先建好了一期厂房。可到了要出售或租赁时,才发现,成本竟然比市场价高出了一大截。
这个地块位置偏远,本身就不好招企业。再加上,周边还有低价民营园区的竞争。
即便他愿意拿出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也无人问津。更让他头疼的是,贷款利息一年就要十多亿元,就算将所有厂房都租出去,租金也不够还利息的零头。
上面还下了指令,厂房建设不能停!
原以为这只是个例,没想到不少招商人都聊到,自己所在的地方也有类似情况。
据了解,某中部地级市的平台公司,在200平方公里辖区内,规划了10多个产业园区。结果五年过去了,一半的土地都还空着呢。
咱们透过现象往更深层次看,摆在平台公司面前的,是“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
地方领导要招大引强,企业选址要真优惠和能赚钱,而平台公司也要看经营业绩。
具体来讲,要跟着当地规划走,完成政府交办的产业导入、招商引资任务,为地方经济、就业、税收做贡献;又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到企业想要的扶持,把政策和资源用在刀刃上;还得懂市场规律,让项目能赚钱,确保自身的经济效益。
毕竟,平台公司背负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使命,容不得讨价还价。
旧的厂房还没来得及填满,新建厂房又堆积起来了,出现了基建过剩的问题。
不过大家也别灰心,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在城投转产投的实践中,走出了成功路径,比如合肥建投、浙江拱墅城投和盐城高新区等。
结合代表地区的案例,咱们从招商运营的角度,一个一个解决“既要又要还要”问题。
02 重压之下的破局方向
➢ 地方领导要招大引强,得做好园区运营。
把现有的园区资产盘活起来,对中西部小城市,尤其是县里的城投,用好厂房土地多、工人成本低等优势。
结合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跟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工厂合作。他们搞研发、装整机,咱们就做零件加工、二次组装,靠配套吃饭。
面对厂房空置问题,不妨重新做产业规划,深挖本地资源,突出比较优势,介入本地特色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适当调整方向。
比如,合肥建投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关注园区空置率指标。
当发现有园区连续6个月空置率超过20%时,综合考量市场需求、产业趋势等因素,将原规划的消费电子产业园,调整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重新定向招商,极大地提高了去化率。
就平台公司而言,可以先把专业短板补齐了,引进有招商引资、产业研究等经验的人才。
同时,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比如超额利润分享等。
➢ 平台公司要经营业绩,得算“两本账”。
○ 置换债务,争取更多的“缓冲期”
平台公司现在还本付息压力不小,市场化业务又没完全做起来。短期内想要活下去,先守住债务底线,别让资金链断了。
主要有两点:一是,主动找银行谈谈,把那些利息高、期限短的贷款,换成利息低、能慢慢还的长期贷款。
二是,理清那些说不清的债务,跟政府对接。能纳入地方债管理的就管起来,或者发专门的债券来合规处理,别让老债拖新业务后腿。
○ 借“退平台”东风,给融资省钱
从政府融资平台退出来后,城投信用更实了,评级上去了。拿专项债、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等低成本资金,更容易一些。
咱们可以及时跟踪国家政策动态,产业投资聚焦在“五高”赛道:
高引领性(紧跟国家产业布局的大方向)、高功能性(有助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关联性(与本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挂钩)、高技术含量。
把手上的项目,往国家力推的领域上靠,主动去争取资金。
比如,申报国家发改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这些基金,单只规模通常为50~100亿元,成本不超过3%,能够给融资省钱。
➢ 企业要真优惠和能赚钱,用活政策资源“引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免半年到一年房租,先把企业拉进来,人气聚起来。
再搭个供应链服务平台,帮企业搞定原材料采购、市场对接、用工、能源供应等问题。
企业选址投资,还看当地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自己带来订单。
城投优势就是“让人信得过”,咱们可以做牵线搭桥的工作,在中间协调资源。
比如搞制造业,帮本地小厂接大厂的订单,把小厂资源整合起来,赚点物流、仓储、代理销售的服务费。企业能接到订单,自然愿意留下来。
说到底,关键是让平台公司“自己造血”:资产能生钱,融资能省钱,产业链生态能聚钱。
不同地方的平台公司情况各异,产业发展路径也不一样,但基本都绕不开这三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