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年,苏州2年,北京3年,成都3年......

各地产业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开始降租金,后来干脆免租金,现在又变成比谁的免租期更长。

杭州下了更大赌注,直接宣布5年零租金。

园区招商,似乎变成了厂房“拍卖”。

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想,这么比下去,自己拿什么争?是不是也得推出一样的政策?

其实,不管是深圳、北京,还是杭州等城市,他们的政策,远不止“免租金”那么简单。

01 零租金政策

杭州这次发布的《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最引人注意的,就是“5年零租金”:

市和区、县(市)联动统筹调配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国有产业园区资源,承接遴选入园的“好苗子”企业等科技型初创企业,为其提供不超过5年的“零租金”创业场地。

当然,不是什么科创企业都能享受到,文件是这么说的:

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5%,融资不超过2000万元或估值不超过2亿元的正规注册企业。

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或者有颠覆性技术创新、有爆发性成长潜力的企业,条件可以放宽。除了免租金,还有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好苗贷”“好苗保”“好苗担”:

“好苗子”企业贷款,每年按实际贷款金额最高1%的年利率给补贴,最高每年拿20万;

科研和成果转化项目,担保机构给他们提供担保,费率不超过0.5%。“好苗子”企业年研发投入增量的5%,给最高200万元补助;

当年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年度研发投入额新增100万元以上,按不超过新增额5%给补助。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熟悉。

最先提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深圳,也并非照单全收,同样进行了“明码标价”:

至少两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0%,3年产值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0%以上等。

说白了,企业得有技术、有创意、有潜力,后续能带来产值、税收、就业岗位,地方才会给免费空间。

厂房空着也是空着,不如赌一把,先把潜力股引入自己的池子里。赌对了,说不定就能培育出未来行业龙头。

往更深层次看,杭州、深圳免租金背后,有三个逻辑:

○ 精准筛苗,先试后给

用研发占比、融资规模这些硬条件划圈。有颠覆性技术的,条件再放宽,免租分期兑现,用业绩说话,钱花得更稳。

○ 生态化投喂,配套兜底

不只是免租金,贷款补贴、研发补助、中试支持一环扣一环,从场地到资金再到技术转化,全链条服务都配齐了,企业来了自然就不想走。

○ 造血优先,用空间换未来

国有园区的地就这么多,用免费使用权当钩子,把有潜力的企业拉进来慢慢培育。等企业做大了,税收、就业、产业链这些也就跟着来了。

02 靠不靠谱

大家可能会有几个疑问:园区不会赔本吗?是不是和反内卷唱反调了?这种模式能长久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杭州的思路很清晰:不是直接去抢现成的好企业,而是自己培养“好苗子”。

5年零租金,不是是一次性给足,也不是完全白给。

比如,先给企业免2年租金,后面3年看他们营收、税收能不能达标。要

是达标了,再继续免租金;要是不达标,后续可能就需要补上租金。

国企也不吃亏,财政早就备好了补贴。

科创孵化的风险难以避免,后续要是没做起来,这笔钱就当交学费了。从“润苗”到“壮苗”,有一套完整的培育流程,确保钱花在能长大的企业身上。

这种模式短期内收益不明显,但是企业未来成功的话,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杭州某科技园区负责人就提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一旦落地就能带动整条产业链。”

再看第二个问题。

反内卷,其实反的是地方抢现成企业、靠税收返还的做法。但杭州、深圳都是自己孵化企业,帮初创公司省钱,属于良性竞争。

深圳做得更到位,不光给厂房,还把配套服务拉满。

贷款、融资担保、孵化路演、人才补贴、产业投资、产学研合作、场景补贴、科研经费、研发补助、共享实验室......十几类支持全给配齐了。

只靠免租金,没配套、没生态、厂房设计不合理,或是没做好定位规划,即便短期内把企业招进来了,最后可能还是留不住。

我们看到,某西部城市也给出了零租金政策,生产厂房免租一年,确实也吸引了一些企业。

但长期来看,有些园区载体设计不合理,可能免租也没有多少企业愿意来;有些产业定位模糊,就算暂时租出去了,过两年可能又空了。

怎么办呢?

当厂房和需求对不上,该调整的就调整好。

承重不够,就招工业设计项目;高层厂房上下楼货运不便,就改成研发实验室;位置偏远,就配食堂、人才公寓,解决员工吃饭住宿问题。

园区没特色,就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走“小而精”路线,比如上海“药谷、机器人谷”、苏州“生物医药园”。

杭州、深圳的政策,不是为了把空厂房填满,而是为优势产业铺路。说白了,是“借厂房育产业”,不是“为了租厂房而随便招企业”。

现在厂房过剩,最稀缺的就是企业。

市场行情不太乐观,大企业减少投资计划;小企业面临生存问题,更容易为钱发愁。

想让科创企业过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免租金,把他们的包袱拿掉。省下来的这笔钱,就可以用在研发投入、购买设备、人员招聘等方面。

最后,零租金模式是否可持续,关键看两点。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在取得技术成就之后,后续能否再出新成果,保持行业地位;

二是后续变现能力,比如产值、税收,以及上市后的估值。

03 能不能效仿

其他地方要学,得先和自己的优势产业绑在一起。

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高科技产业,配套得跟上;要是招制造业,厂房、物流就得靠谱。

有完善的科创要素、政策套餐和产业生态,才敢大方给“零租金”。

在杭州、深圳、北京、苏州等地,这些条件都是现成的,还能为技术落地提供应用场景。

比如深圳,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今年计划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准备全域全时全场景应开尽开。

还有政策基金、人才政策、帮助企业对接各类资源,以及容错免责保障。

比如杭州,在新文件提到,管理运营低成本创业空间时,国资部门可以更灵活;只要风险防住了,该尽的责任尽到了,就算没达到预期也能包容。

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咱们得问问自己:产业规划靠不靠谱?配套服务能不能跟得上?招商政策能不能真落地?

没有条件“豪赌”,不妨走稳扎稳打的路线。

不少内陆地区,财政没那么宽裕,高速成长的科创企业也不多,但在生产、物流、能源、传统产业聚集上有自己的强项。

咱们不用完全照搬杭州、深圳模式,得按照自身实际,搞出有差异的策略。

比如,先摸清目标企业需求,尝试先租后建,后续照特定的规格来建厂房;划出特定园区给“特权”,自己定价、批地块,允许他们放开手脚试;建个招商“容错本”,只要产业方向对,短期不达标可以免责。

学习杭州从“招商”到“育商”,看重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把企业分成“小苗(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苗(高新技术企业)—壮苗(科技领军企业)”,缺资金了上全周期资本服务,从“招进来”到“养起来”。

再学习深圳,把配套做细了,让企业一来就能接单、测试、找伙伴。

别光说“营商环境好”,要说“每周定一天,审批部门上门服务”,让企业感受到诚意。

说到底,学政策不如学思路。

先盘家底,咱们什么产业强,物流、能源这些优势派上用场;

再定准方向,如果什么都想招,最后可能什么都招不到;

最后就是陪跑到底,企业刚起步时给订单,发展起来了帮融资,出问题时能包容。

如今的招商,更看重的是,能不能给企业市场订单、资金支持、应用场景。

真把这些做到位了,不用比谁的免租期长,企业也愿意过来考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