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办1号文”,指向基金招商。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

返投比例松绑,负面清单上线,严禁盲目投资。

以往,不少投资机构,纷纷设立“招商办”。

既要考虑资金回报,又要完成返投诉求。

当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三大核心矛盾更加凸显。

区域受限强投资、匹配项目找不到、企业来了落不地。

实际上,政府投资基金不再是招商的“筹码”。

而是,从单纯追求资本回流,转向更注重产业培育与升级。

01 对地域有限制 强行在本地投资

时隔半年,高层再提政府投资基金。

这两份文件,强调了“精准定位、科学布局、严格监管”。

在过往实践中,政府引导基金对GP的要求多聚焦于返投。

这往往使GP陷入被动,给谁投资却身不由己。

返投要求,都是附带比例红线与地域约束的。

一位华南区域投资负责人,就提到了普遍的现象。

现在,招商部门推了很多项目,80%都不符合投资标准,要么技术早已落后,要么商业模式不清晰。

但GP只能硬着头皮跟进,被迫投资本地一些不优质的项目,资金在低效循环中不断消耗。

更微妙的是,即便不符合投资门槛的硬科技项目,要求GP重点“包装”以通过内部审批。

这种“数字达标”的操作,看似完成了考核指标,实则透支着基金的长期价值。

当地域限制置于项目质量之上,就是用行政思维替代市场判断。

不仅会造成资源错配与浪费,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投资决策的本质,是基于对产业和企业的深度研究,有着明确的方向和边界。

如果用行政缰绳捆绑投资逻辑,最终搅乱节奏会错失优质项目。

02 高不成低不就 难找到匹配项目

“拿政府的钱越久,越觉得自己像个‘招商办主任’。

北京某创投机构合伙人,大胆发言道出了困境。

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在项目选择上总是“高不成低不就”。

一般项目都看不上,优质项目又轮不到。

对于投资机构,不在当地投过或者储备几个项目,难以被一些地方的政府引导基金选中。

反之,各地条件不同,政府设置的招商引资目标,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今年,国家发改委的文件里也提到,聚焦地方资源禀赋,拒绝投资一哄而上。

不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均追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落户。

在争夺项目时,常常出现多个基金同时盯上一个优质企业,竞相抬高项目的估值。

其实,地方资源禀赋不一样,这些“高精尖”的方向与当地产业基础不匹配,导致GP找不到适合的项目。

现在,几乎90%的政府诉求是尽快投资,甚至设下“今年必须投多少”的考核目标。

这一点,直接反映在资金使用效率上,关心钱是否能够真正投到创新项目上去,而不是停留在基金里。

若地方简单追风口,选择某个热门方向,但缺乏资源禀赋,难以达到基金招商的效果。

03 带着项目来了 承接能力跟不上

“带项目过去,连接待的人都没有,还谈什么落地?”

一位GP的吐槽,说出落地环节的各种难题。

有人说,投资机构把项目推过来就很不错了。

至于项目能不能落得下,这就是地方政府的工作了。

在企业资质有保障,且符合招引方向的情况下,落不了地多半是承接能力不够。

返投松绑后,项目引进与地方承接的断层现象仍然存在。

投资机构带着优质项目上门,地方政府却在服务效率、配套能力、部门协同上“掉链子”。

从企业角度看,落地不完全取决于资金,还要看自身的战略布局,产业协同等。

还有,项目方和当地关注的重点不同、要求不匹配等。

比如,流程太慢,时间难以满足项目融资需求、难以提供项目所需的人才支持。

从招引到落地,本身是一个多部门参与、长周期决策的过程。

这包括,科技、财政,规划、药监、环保等核心部门的参与。

某地入驻生物医药企业,招商部门催进度,药监部门等材料,环保部门做评估。

当审批效率跟不上融资窗口期,各种配套协同成了空头支票,再优质的项目也会流失。

面对落地难题,部分投资机构也设立了“招商办”。

一边对接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一边联动内部投资人跟进项目落地。

本质上,是在填补“引项目”与“促落地”之间的空缺。

返投“松绑”后,地方政府更应该把功夫下在做好承接方案与招商服务上。

说到做到的执行力、打破壁垒的协同力、按需配套的保障力,才能让每一个项目落下去。

返投松绑的信号出现,基金招商不是行政权力的延伸,而是回归到产业培育上。

少一些,区域受限的被动投资,项目错配的盲目追风,承接落地的壁垒断层。

反之,基金招商更应该“遵循市场逻辑,契合资源禀赋,协同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