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零租金步伐,上海动作也挺快。
就在几天前,临港集团推出“超级个体288行动”方案。
关键词:创业空间零租金、居住空间零租金。
说白了,就是办公免租、公寓免费。
同样是面向特定“潜力股”企业,同样是小范围试点,上海的零租金政策,与笔者之前分析杭州、广州等城市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往深了看,还有一个关键点:靠长期投资,让产业生态活起来。
01 背后是国企兜底
上海的零租金政策,提到了一个新概念:超级个体。
什么意思?
简单说,“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公司”,主要围绕某个人开展工作,并能够完成从产品开发到变现全流程。
这和大家熟悉的“个体户”差不多,只是更聚焦高价值商业变现。
“超级个体288行动”方案,核心就两点:帮企业省钱,找对潜力赛道。
先看怎么省钱,主要有2项举措:
创业空间零租金,“三免两减半”:首期拿出10万㎡场地,前3年零租金,到期后还能再享2年租金减半。
居住空间零租金:同样拿出10万㎡,第一年免租,到期后续租,还有2年优惠。
但福利不是谁都能领,专门瞄准8大新赛道。
比如,做大飞机、芯片的硬核科技,给自动驾驶标数据、给医院看影像的数据加工,还有现在比较火的跨境直播、短剧基地、游戏创客等,专挑有成长潜力的“好苗子”。
跟杭州、广州等城市比,上海政策门槛更友好。
其他城市主要提供厂房出租,对企业审核更严。上海主要以办公楼租赁为主,对小创业者比较包容。
为什么这些地方敢“让利”?关键就在于:背后有国企兜底。
以上海临港集团为例,这是一家保障性国企,他们的定位不是“赚快钱”,走的是“耐心资本”路线:
考核不看短期利润,主要看后续能不能把人气聚起来、把未来产业孵化出来。
逻辑很简单,先“舍”租金,用国企资源托底,让创业者敢来闯;等产业做起来、人气旺了,再赚长期收益。
就相当于,从“房东”变成了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伙人”。
国企既发挥科技服务优势,又扛起链主企业责任,带动小微初创企业跑起来。
这种“国资园区带头让空间”的模式,已经在全国近10个城市铺开,其中就包括深圳、苏州、北京、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
为什么大家都走上了这条路?
一边是地方头顶着招商压力、“钱袋子”紧张,另一边又得完成经济指标、优化产业结构 。尤其是一线城市,都想抢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
广东某城市招商人提到:“之前重点跟进一个项目,想招进来,但对方负责人摇摆不定。后来才知道,江苏、浙江等地的竞争对手,也在谈这个项目。”
零租金刚好卡准了需求,不仅成本低、门槛友好,还绕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补贴政策的红线,用场地资源,把产业政策落到实处。
这种“既合规又解渴”的做法,既帮初创企业活下来,也能抓住未来产业的“种子”。
02 零租金只是“引子”
关于各地推行零租金的共性,过往文章(详见:“广州也零租金了,跟还是不跟?“”杭州5年零租金,没那么简单“)已有解读,这里再简单梳理一下:
✧ 核心方向一致:清一色聚焦战新产业及未来产业,主要面向实力派或潜力股。
✧ 租金“梯度减免”,并非完全免费:先免几年,让企业站稳脚跟,后面再慢慢涨,可能还涉及对赌协议。
这么多城市陆续免租,后期会大规模推广吗?
“零租金”产业园,只是小范围试点,更像是对科创企业的“引子”。一方面,就算今后有不少厂房空着,也不会扩大零租金覆盖范围;
另一方面,重点对接潜力的初创项目,对资质、专利、人才、未来产值和税收等指标,还是卡得很严。
仔细观察会发现,试点范围基本在5-20万㎡之间。
比如,上海临港集团拿出10万㎡创业空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拿出15万㎡,深圳国资委划拨了10万㎡,成都天府新区、苏州高铁新城也分别拿出5万㎡、10万㎡。杭州手笔最大,至少有20万㎡国有园区资源保底。
这些试点园区,都紧扣当地主导产业,挑的都是发展潜力大、科创特色突出的产业园。
其他地方要是想学,也得拿出类似的优质园区,而不是闲置很久、盘活无望的园区。
靠零租金招来项目了,然后呢?养生态。
招商,不只是给个场地就完事了。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在努力提供“场景+金融+人才+平台”的全周期服务。
比如,上海临港集团给最高50万无偿资助、80万创业贷款等支持,并设立专属“梦想基金”,尽量把快递费压到长三角最低。
比如广州,推出“房东+股东+综合服务商”模式,尝试租金入股、经营分成、资产作价入股等租赁方式,把园区和企业的利益绑得更紧。
其中,科学城集团帮企业做股权投资、找免费业务应用测试场景;广开控股用“科技金融、战略投资、园区运营”,把生态闭环搭起来。
对民营园区来说,没有办法像国企一样,有地方资源兜底,怎么办?
咱们要做的,不是在免租金赛道卷,而是在生态建设上加把劲。试想一下,如果园区里没资本流动、没人才进来、没产业配套,企业就算过来了,等免租期结束,也不一定愿意继续留下来。
毕竟“0租金”不是万能钥匙,真正能留住企业的,是让他们在这里能赚到钱、发展好,而不是靠低成本撑着。
零租金,其实就是“拿当下免租,换企业未来发展红利”,本质是一笔长期投资的生意。
关键不只是免租,还得挑对潜力企业、给足全链条服务支持、配上合理的考核体系,把园区和企业绑定为利益共同体。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园区,都得沉下心,实实在在给企业提供所需资源。招商竞争到最后,还是看谁的运营实力够硬,谁真正打造出“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