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招商工作,不断在调整。
每个地方,任务都压得很紧。
一边是向外招商的硬指标,一边是向内稳商的紧跟进。
有的园区,关注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的占比。
只有引入外地企业,才算是完成目标考核。
这种“重外来、轻本土”的偏差,会消耗地方的发展。
服务好现有企业,将存量转化成增量,也是一种招商引资。
01 增资扩产 别让地、钱、政策打折扣
企业在本地扩产,最怕“卡脖子”。
土地给出去了、资金难以落地、政策还享受不到。
明明是扎下根的“自家人”,却成了资源分配里的“局外人”。
有些地方,为了承接外来企业,优先保障项目用地与融资通道。
对外来项目“开绿灯”,对本土企业“设门槛”。
不仅拉大了资源分配的错位,也加剧了地方发展的“内冷外热”。
最终存量企业,要么放弃扩产,要么计划搬迁。
想让存量企业发展起来,需要把土地“红线”划实。
佛山高明区,每年供应不少于1000亩工业熟地给本地企业。
上海发布“招商整改20条”,也明确了优先本土企业扩产。
即鼓励本市存量企业,通过提升产能、扩建厂房、更新设备等方式,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在土地上,立下“无特殊情况不挪用”的规矩,避免外来项目挤占空间。
同时,审批上搞“容缺受理+绿色通道”,别让企业为了块地跑断腿。
光有土地还不够,资金和政策更得一碗水端平。
佛山高明区,给予近2000万元的增量政策补贴给存量企业再投资,这都是“真金白银”的诚意。
反观有些地方,外来项目融资一路绿灯,本土企业贷款却要层层审批,补贴更是“排长队在等待”,这不是把“自家人”往外推吗?
先把“公平秤”摆正,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绝不打折扣,别再让“外来优先”挡住存量企业增资扩产的路。
就地方而言,这是招商引资的“基本盘”。
存量企业的自我裂变,也是一种更健康、更能产生增量的渠道。
02 向内孵化 别错过培育企业的黄金期
常说基础牢,才能建得高。
现阶段,当地已落户的企业就是地基。
一般而言,依托行业龙头、重点企业,招引上下游。
现阶段,有些地方开始做“内生孵化、本地挖潜”。
实际上,把资源集中在存量企业上,孵化好了也能当“链主”。
尤其,在本土企业升级的节点,就是培育的最佳时机。
一家中小企业,主打的拳头产品是轮胎上的气门嘴,原本规模并不大。
当时,正在准备技术升级,安上传感器,就完成了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的跃升。
园区提前介入,不仅帮企业申请到了技改补贴,还牵头对接了本地的几家车企,拿下了长期的订单。
最好的环境,是让企业听见“隔壁配件生产的轰鸣声”,直接把上下游也招引过来,经过长期培育打造本土的“链主”。
往后,再加强“链主”企业与当地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供应链、采购链、生产链闭环运作,带动孵化的企业入链升级。
招商即服务,服务即招商。
还有城市,分管招商的领导外出考察企业时,随行的人员里有本地的优质企业。
和其他地区不同,在外招商带着企业上门,很愿意把企业推荐出去,提前牵线搭桥。
甚至是,政府建立在服务本土企业上,通过资源整合、嫁接合作,来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外来企业,更愿意相信本土区域中的同行选择。
政府搭台让本地企业对接资源,既能协助扩大朋友圈,又能吸引外来配套商,这也是一种招商路径。
各地从“管理者”转向“整合者”,打通供应链堵点来提质增效,企业才能快速成长为“链主”,形成以商引商的良性循环。
03 重点关注 别忽视本地企业集聚特性
招商引资,洞察力很关键。
不在于“追风口”,而在于“看苗头”。
本地产业衍生的需求、企业自发集聚的信号,往往藏着存量招商的机会。
比如,某园区近2年内涌入的项目,来自于临近的省份。
由于本地区有强大的化工产业基础,其产业及上下游对电力能源有巨大需求。
所以,邻省有一大批做电气设备和新能源的企业自发组团,跑到这里开展能源配套生意。
基本上,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有抱团取暖的强烈需求。
如果协助他们整合资源、打通渠道以及技术赋能,对这些企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对于中小微企业,往往是“抗风险能力弱、资源获取难”,入驻地方留不住也做不大。
就招商而言,可以将这些企业的区域总部、科创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业态集聚招引过来。
通过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帮企业抱团申请政策、对接技术资源、共享市场订单。
真正解决企业“单打独斗”的短板,形成“企业壮大→吸引配套→生态完善”的正向促进。
哪些产业有需求、哪些企业自发过来,把这些“现成的存量”接得住、服务好,就能事半功倍。
既能够解决自身园区的招商问题,还能帮助本地挖掘和补全产业链。
与其花大力气补短板追风口,不如盯着本土已有的产业基础找机会。
服务好本地企业,打开发展中衍生需求的缺口,也是一种存量招商的方式。
久而久之,“出走他乡”的企业,有可能冲着完善的配套、良好的投资环境陆续回来。
写在最后
存量招商,是时候该重视起来了。
不要让“公平秤”失衡,打消本土存量企业增资扩产的顾虑。
总是“向外找龙头”,却忽视了本土存量企业的孵化潜力。
跳出单打独斗引项目的局限,转向洞察本土存量企业衍生的诉求。
服务好现有企业,不仅能留住“自家人”,还是让“远归客”的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