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不少地方的引导母基金,运转起来总少点动力。
其实有时候不是缺资金,而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位江苏的招商人坦言:
招商基金的问题,永远是好项目不缺资本盯着。可要是投那些缺钱的项目,失败概率又高。
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按照现在二级市场的情况,这类基金未来怎么样,真不好说。
从更高层次看,引导母基金做投资,本就有亏损风险。不敢投、怕投错,也是普遍问题。
那该怎么办呢?
01 先把产业研判做足了
现在地方引导母基金规模不小,但能投的好项目却不多。
《2024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442只母基金,总管理规模超4.5万亿元。
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就有326只,规模达3.94万亿元,占比近九成。
这类基金都盯着战略新兴、高精尖领域,项目类型基本大同小异。
部分地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产业基础,跟风投资高精尖领域。本地连科创企业的土壤都没有,却想着设立基金投“高大上”项目。
结果有限的好项目,被大量资金争抢。原本该是企业缺资金找支持,现在变成了“钱等项目”。
问题出在哪?关键还是前期的产业研判没做够。
咱先来理一下招商引资与政府投资基金的关系。
地方要发展经济、做强产业,会用很多工具,比如上位规划、财政支持、政策引导、政府投资基金、招商策略、土地供应、监管服务和政务保障等。
政府投资基金,只是其中用来管好财政、推动产业的工具之一。
说白了,基金不是专门用来“买”企业的“招商钱”,而是先明确区域经济该往哪走、产业该怎么发展,再顺着科学的方向培育产业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把“正确”企业吸引过来。
这里的“正确”,是指能扎下根的企业。要是不管本地基础,硬拉企业来,就算来了也可能水土不服,过两年就撑不下去。
因此,在成立基金之前,必须先做严格的“诊断”,也就是产业研判。
首先,判断区域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县级政府应严控新设基金。财力有限的地方,更该聚焦优势产业。
其次,紧扣产业链协同,基金应重点投向“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而不是追逐热门产业。
判断项目合不合适,就看技术实力、市场空间能不能和本地产业契合,能不能真正融入产业链生态中。
最后,要注重政策工具协同,将基金与土地保障等政策形成合力,国家级基金与地方基金也得联动起来。
早年合肥的做法就很典型。先承接长三角的代加工业务,慢慢攒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业基础。但光靠低附加值加工,离“工业立市”还差得远。
后来他们做基金投资时,就打了套“组合拳”:
先定“省会经济圈”的大规划,再顺着家电产业的技术需求去招商,用政府引导基金补“缺屏”短板,还配套产业补贴和环湖土地供应。
这种“先有产业基础—基金补位—成型产业生态”的模式,核心就是“基金围绕本地产业实际,来调整布局”。做好前期研判,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02 选对GP、市场化运作
在基金招商体系里,GP和LP的角色要先拎清。
说白了,GP是管基金的人,出小钱、担大责,做得好就有机会赚大钱。LP是出钱的人,投的是大资金,不参与运营管理,就等着分红。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地方存在“行政管得太多,市场说得太少”的问题。
比如,要求GP必须投本地企业(返投比例)、企业得注册在指定区域,甚至只能投清单里的产业。
条条框框限制下,GP觉得政府的钱“不好用”,宁愿不接。
此外,财政、审计、纪检都来监管,把股权投资当成财政资金来查。
GP怕担风险,不敢投早、投小,最后都扎堆投快成熟的项目,错过培育本地好企业的机会。
这就说明,基金招商还是得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像杭州设立的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基金,就是靠专业市场化机构运作,依托西湖大学的科创资源,用市场规则选项目,最后投出了高维医药、强脑科技等优质企业。
有时候,问题也可能出在GP上。
比如,包装不合格的创业团队套基金,或者在招引企业的时候,没有摸透地方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引来的企业在本地活不下去。
那应该怎么选对GP呢?因篇幅有限,这里主要讲几个关键点。
一是看历史业绩,别只盯短期收益。
一级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大,能在市场起起落落中挑出“被低估”的好项目、不盲目追热点的GP,才是能帮地方培育产业的伙伴,否则撑不起招商长期需求。
比如,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招GP时,明确要求累计管理规模不低于5亿元,且需有3个以上投资成功案例,其中至少2个为创业投资项目,回报率超20%。
二是投后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GP不能只投钱就不管了,得当企业的“陪跑教练”。初创期帮企业对接资源,成长期帮梳理发展规划,这既是GP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帮地方留住优质企业的保障。
风险管理上,重点看损失率。
区分正常行业波动与异常风险,比如近两年医疗、半导体,受供应链波动、政策限制等外部冲击亏了,就属于正常波动。
但如果管理过三期以上基金的机构,损失率忽高忽低、超出行业合理范围,那大概率有隐患。
青岛在最新的参股基金征集公告中,就明确规定“对单一项目的投资额,不超过子基金规模的20%”,防范集中投资风险。
三是产业资源整合能力,能不能搭起生态圈。
现在很多地方找GP,最看重能不能深耕产业,有没有项目储备,以及能不能引来产业链关键企业。
优先选择“自带产业资源”的GP,比如有深厚产业背景的投资团队、与知名科研院所合作的机构,评选时给予他们更高权重。
这类GP来的订单、技术和市场渠道,比单纯的资金重要多了。
小结一下。基金招商,不是简单“给钱找项目”,得把产业研判贯穿始终。
从摸透本地资源、设计配套政策,到匹配产业发展阶段,都得围绕助力产业升级来。
守好市场化规矩,政府当导航员,用政策指方向;GP做驾驶员,靠专业操盘市场,才能培育出优质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