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正式开始。
国家点名10个地方,先行先试。
从首都副中心,到长三角(苏南、杭甬温、合肥)、粤港澳大湾区。
还有,中西部的成渝(重庆、成都)、中部(郑州、长株潭)、东南沿海(福厦泉)。
这次核心关注,要素市场化配置。
不仅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
还包括了,数据、算力、空域等新型要素。
就地方而言,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不是行政手段分配。
01 土地集约化 打破固有供地模式
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财政的核心收入来源。
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支撑了城市建设。
但也存在,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用地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产业用地上,重点推行标准地、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供应等模式。
对于初创型、成长型企业而言,灵活选择用地年限和面积,减少前期投资风险。
对于大型项目,长期租赁则保障用地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撑。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用地诉求日益多元,需在同一空间内实现研发、生产、仓储、物流等功能。
这次改革,探索混合用地供给,鼓励同一地块可兼容两种以上用途,满足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
混合产业用地供应+土地用途灵活转换方式,将会改变传统工业用地的单一模式。
有些地方,由于过去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存在大量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的用地。
通过收回、置换、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这些存量土地,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来承接新的产业项目落地。
02 劳动力流通 关键服务高端人才
劳动力,其实就是“人”。
高端人才,是企业落地发展的核心。
以往,社保异地难用、户籍政策壁垒、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让许多企业在跨区域投资时陷入困境。
研发人员,由于医保社保无法异地衔接,不愿随项目迁移;核心成员,担心子女无法在投资地享受优质教育,对异地发展心存顾虑。
甚至,部分高端人才受落户政策的限制,即便有意加入企业,也难以在当地稳定扎根。
这些“生活后顾之忧”,成为制约企业跨区域布局、地方吸引优质项目的重要障碍,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反差。
尤其,高精尖制造业领域,研发团队的稳定、技术人才的引进,决定了项目落地与产业导入。
对于地方发展,劳动力要素的顺畅流动与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将会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集聚、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端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往往伴随着技术、知识的传播与融合,促进研发资源整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举个例子,深圳的电子信息企业,在东莞设立生产基地。
既享受深圳的创新氛围,也能利用东莞的制造优势,形成“研发+生产”的协同。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重构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人才生态”。
03 资本协同力 不再是简单的叠加
过去各地发展,有个明显特点。
地方直接参与产业竞争,国资成为众多产业的资本来源。
当然有好处,但也在造成了产能过剩和行业内卷的现象。
只要有热门产业涌现,无数资本和企业加入拼价格、拼产能,最终陷入发展困境。
这次资本要素改革,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其实,就是鼓励企业通过股市等方式直接融资,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当然,更多的地方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初创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这样一来,有效率且有利于创新,也有助于减少过剩和内卷。
在改革上,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再是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
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方案提出“推进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探索推进技术资本化。
过去科技企业,常因轻资产、高风险面临融资困境。
这次试点,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传统瓶颈、优化风险分担,让资本不再局限于传统抵押物。
而是与技术、人才等要素深度绑定,引导资本精准流向科技研发与创新领域。
04 技术与数据 互通利用成果转化
之前,时常出现这种现象。
科技的成果转化困难,教授的专利摆在抽屉里,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高校、院所里面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大多都属于单位层面,顶多是对外挂个职称。
从整体来看,这次改革对技术有了明显的放宽。
其中,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技术,可在市场内自由交易,促进技术的转化成果。
重要的是,对于科研人员的技术转化给出了更大的自主权。
比如,苏南重点城市,就允许科研人员最长离岗创业长达9年时间。即便失败,还可以回到原来的科研单位,继续享受职称和待遇。
这种“松绑+保障”的组合,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也为地方提供技术供给的核心支持。
各个区域单打独斗,一旦跨了城市数据完全没有“链接”。
但通过要素改革之后,可以打破不同地方之间的数据鸿沟,实现共享和互通。
以往,一些公共数据,大多数在政府系统里面存储,对于外部很难触及到。
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对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
谷川联行正是这样,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招商”模式,构建了持续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源渠道。
截至目前,项目总量超132万,已落地企业9200+。
通过大量数据,捕捉市场变化、产业转移等动态,识别潜在投资企业的动向,分析项目选址偏好与需求。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以数据驱动高效触达、精准招商,协助各地预判投资趋势,及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
现阶段,数据、算力、技术等新型要素的高效配置,为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原材料”。
在应用上,不仅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产业升级提供新方向,从而开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甚至,这些高质量的数据做支撑,将会大幅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以及预判能力。
此次试点,将新型要素纳入市场化配置框架,正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新型要素的价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写在最后
10个试点地区,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
土地告别僵化的行政配置,满足不同企业多元化需求。
劳动力打破了地域的分割,跨区域投资布局有了底气。
资本跳出内卷的叠加困境,与技术人才深度绑定协同。
技术和数据充分释放价值,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这些自主有序流动的要素,就会像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