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期,关键部署。

“十五五”规划全文发布。

虽只是建议稿,但暗含一些风向。

高层对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已浮出水面。

面向“十五五”,事关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

外有地缘之变,内有改革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如火如荼。

科创被提升至一定高度,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就招商而言,关注哪些产业?有什么新提法?

01 一条主线,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提出更“具象”的目标:

未来10年,中国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换句话说,这相当于再创造一个“现有的产业体量”。

而“再造”的核心支撑,在于“当下有扎实根基、未来有广阔前景”的双重优势。

而“十五五”时期,恰好处于改革发展的中段。

一方面,在制造业上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我们认为,承前启后就是对这个阶段的精准画像。

这五年,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更要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

对于国家来说,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往外看,就是预防进一步的“脱钩断链”,降低被“卡脖子”的概率,这迫使中国必须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之前,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封锁。比如,光刻机被限制进口;美国对大疆、中芯国际、海康威视等企业实施芯片断供。

外部环境的这种变化,既压缩了中国外需,也冲击了高科技产业链供应链。

但长期看,也是倒逼中国畅通双循环,加强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再造一个现有体量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将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一定地位。

在全球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角力背景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并由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支撑,从而掌握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

这表明,未来几年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自主创新、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推力。

02 产业方向,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

在“十五五”规划中,科技创新被置于战略高度。

通过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也呈现了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的特点。

我们看到,不少表述也足以看出高层对于科技闯关的迫切感,其中提到了: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这些被重点提及的科技领域,都是近年来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技术相对成熟的低空经济、新能源等,被移入了产业章节。

这说明,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定位正发生明确的变化:

不再让资源扎堆在成熟赛道,而是精准滴灌,重点攻克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

就招商而言,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也要紧跟全球产业前沿,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发力。

作为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传统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

通过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等,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尤其传统产业,各地政府协助企业想办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比如,把AI应用到生产线,投入机器人进入流水线。

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符合“智能、绿色、融合”三化特征的先进制造,预计会受到资本的更多关注。

高层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十五五”规划里,不再只是“自主可控”,而是要“抢占制高点”、“加强原始创新”。

什么叫原始创新?就是从0到1的底层突破,不再满足于从1到10的跟随和优化。

“十五五”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这些听起来遥远的领域,已经被摆到了台面上。

特别是商业航天,这次首次提出“航天强国”。还有星链计划、6G通信、太空经济,都要在“十五五”期间铺开。

这是未来发展的新风口,也是从国资到民资共同追逐的焦点,股市的热点也集中于此。

高新技术产业,更大的空间在于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更加考验创新水平。

202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约13.4%,预计到“十五五”末期达到20%。

站在区域发展上,有些地方的新兴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并且正在快速扩张,还有一定的成长性。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鲜明的区域集群化特点。

长三角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珠三角在低空经济、新材料领域,京津冀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集群效应都十分显著。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科技创新,形成科技、产业与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

我们看到,提出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包括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写在最后

又一个重要的时间关口,正在开启。

一步一个脚印,五年一个台阶。

早已不单是时间尺度,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站在区域发展看,实体经济是经济的根基。

未来五年,先进制造业将是资源投入最集中、政策支持最有力、市场空间最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