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债务管理司成立。
这意味着,地方债监管告别 “碎片化”。
就财政而言,一是压缩支出,二是开源增收。
前段时间,湖北国资改革提出“三资三化”。
核心目的,为了盘活存量和化解债务。
在地方收支矛盾下,这种改革传递了信号。
意味着,将会从“土地财政”走向“股权财政”。
地方政府,未来将更像一个“投资控股平台”。
不断依靠持有优质企业股权和资产收益,来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增收。
01 政府积极有为 走出第一步最难
前段时间,湖北省长的一句话刷屏了。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三个一切”表达了,湖北对推进“三资”改革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
主要为了,将低效和无效的“沉睡”国资变为“流动的活水”。尽快盘活资源、扩宽资产的融资方式,资金不要总是空转。
接下来,如果实施国有资产改革呢?
湖北省长的观点则是,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同时,还提出了监管要求:
不搞“一刀切”,对国有资产资源不得简单“一卖了之”,严守不得虚增财政收入、不得虚假化债、不得新增隐性债务“三条红线”。
从“三资三化”改革诉求看,就是救财政。更准确地说,是转变财政收入方式。过去是土地财政,现在股权财政要上位了。
这些年,各地政府对“手里没粮”感同身受。
基本上,面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刚性支出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
房地产指望不上了,不能靠卖地增加收入了,当下债务还在清算,必须得想点其他的办法。
之前,各地政府都寄希望于中央层面增加地方债务限额、允许专项债用于化债等方式。
后来也发现,债务是置换了,但想要真正手里有钱,不能只靠节流,最根本的还是要增收。
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探索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和融资模式,从而实现化债和继续发展的目的。
这一次,湖北省的国有资产改革是相当积极有为的。
关键当时,在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节点,湖北省委机关报等党媒都对此进行了大幅的报道。
显然,这场改革至少在湖北省委层面是有统一共识的,而且很可能也得到了更高层级的认可。
实际上,现在让产业基础好,国有资产丰富的省份,先试点搞起来。
走出第一步是最难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真作为”和“敢创新”,这一点必须值得肯定。
02 掀起国资改革 可增加财政收入
一场跟地方化债、财政增收直接挂钩的国资改革愈演愈烈。
随后,《安徽省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正式印发。
我们看到,基本与湖北一模一样。
其中提出,全省三资“一盘棋”统筹管理,破除部门壁垒、行业隔离和层级障碍,使得整个国有“三资”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组合和高效流动。
这就是说,国资改革行动起来了。
毕竟,当前各地对国有资源的登记造册、权属定性等工作尚处于早期阶段,如林业、水利、能源、数据等很多国有资源一直以来都未能有效转化为可能产生经济效应的资产。
同时,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国有资产,有的处于闲置中,有的由于管理能力缺乏而处于低效、无效使用状态,未能将其增长潜能发挥出来。
当把“三资”和“四则”融合在一起看,可归纳为“全面变现、立即变现”八个大字。
先说“资产化”,这就像是给那些沉睡的资源“激活”。真正让资源变成资产,就是要让资源能够被估值、有价格。
有了资产自然不错,关键还得流动起来,这就涉及资产变现的问题。怎么变?那答案是“证券化”,就是把资产变成“股票”,去增发卖掉。
“杠杆化”的意思,也不是地方继续借债,而是想办法用有限的国有资金,撬动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比如,民间资金、金融机构资金等。
如果所有国有资产都能通过“股权融资”,那么政府的钱就都可以“外生”,就不用从财政列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举个例子,今年9月,长江存储母公司长江存储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市场估值在2000亿元以上,是国内科技赛道的存储芯片独角兽,在国际上对标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
长江存储股改之后,形成以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和员工持股平台为核心的多元股东结构,为上市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湖北国有资金占比超过50%。这家科技企业股改预上市,将会打通上下游企业,带动地方就业,创造出就业岗位。
实际上,这就是湖北省说的国有资金杠杆化、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案例。
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化解地方债务、促进地方就业、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呢?
所以说,“三资三化”改革的好处显而易见。从整体看,能迅速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压力。
通过资产化和证券化,把沉睡的资源和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为“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也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这一揽子操作,旨在改写国资运营和地方财政的底层逻辑。
03 地方先行一步 有挑战也会突围
从过往看,国有三资改革并不新鲜。
时间回到2022年,最高层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
从上而下释放了政策信号,地方政府需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盘活”。
当年8月,湖南省发改委发布建立盘活存量资产台账的通知,岳阳、长沙等地陆续启动“三资”盘活工作。
随后2023年5月,印发《湖南省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对“六类国有资源、五类国有资产、两类国有资金”进行盘活。
近一两年来,重庆、青岛、天津、南京等地纷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类似的盘活存量闲置国有资产的行动方案或若干措施。
主要集中在引入资产证券化、股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运营与重点领域改革。
纵观这些“先行一步”的省市,不难发现两个关键点:
一是,清一色是经济大省,拥有较为丰富的存量资源和资产,且有强烈的动机去盘活存量资产,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
二是,金融创新意识较强,地方政府具备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和人才储备,为其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提供了保障。
今年4月,四川省财政厅牵头起草了《四川省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其中,提出加快“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本”转变,提升国有“三资”管理水平。
然而,这一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比如,部分资产估值虚高,可能导致证券化产品遇冷。如果资产估值不准确,投资者可能不愿意购买这些金融产品,从而影响融资效果。
还有,过度依赖未来收益折现,可能透支长期财政能力。若把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意味着未来的财政收入会减少,万一后续没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可能会导致财政困境进一步加剧。
除此之外,也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
过去,正是为了防止价值流失,很多国有资源处于“守着不可动”的状态。而如果真的将这些资源证券化,再以杠杆操作扩大市场流通,那么势必会涉及各种利益分配问题。
资产经营者如何既赚钱,又让国有资源不失其本来归属,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敢于在国资改革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政府,虽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一定是最先突围出“财政困境”的改革先锋。
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平衡好变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有可能为地方财政带来新的转机。
写在最后
真正的盘活,不是把债务从这个口袋转到那个口袋。
地方化债,重点不在“化”得有多新奇。
而是让资产真发挥作用,持续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中,国有“三资”改革将成为财政的发力方向。
也就是说,迎来从传统“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的转变:
即让地方政府的角色,从资产的持有者转变为运营者。
从以前简单的卖地、买资产,到以资产运营的收益,来驱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覆盖债务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