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全国招商人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
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稳增长”背景下,能耗政策迎来悄然转变。让招商人头疼的能耗指标“铁门槛”有望落实更精细化的计算方法,项目审批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能耗政策生“变”,有何影响?
事实上,2021年12月8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
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紧接着,1月21日,河南省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能耗和煤炭指标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率先拿出了落实细则:
一、优化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管理。省内各地方完成省定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不再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各地方不得以完成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为由限制新建符合要求的项目。
二、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控制范围。以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生产烯烃、芳烃、化肥、农药、醇类等产品过程中的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原料用煤不纳入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考核。
三、加强区域煤炭消费指标统筹。煤炭消费指标要优先支持产出效益高、支撑作用强的涉煤项目建设。
四、煤炭指标随产能跨区域转移。
五、实施重大项目能耗和煤炭指标省级统筹。对省发改委制定的“十四五”重大项目能耗和煤炭指标实施单列,单列项目新增能耗量及煤炭消费量从本地区指标中予以扣除。
……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所以,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现阶段确实还很难完全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如果现在就把“新增可再生能源用能”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而“原料用能”则是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石油、煤炭、天然气不作为燃料使用,而作原材料使用,包括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
比如,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再由乙烯做聚乙烯,最终生产塑料制品,石脑油作为原料用能占到了总能耗的60%——65%。
又比如煤化工,进到锅炉里发电的煤炭是燃料用能,而进到气化炉里的煤炭则是原料用能。
落实“精细化”统计以后,对于使用化石燃料作为原料的企业,其碳排放的压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呼应,对煤化工、石油化工的发展是一个利好。
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则意味着将优化能耗强度考核的频次,企业可以避免因短期能耗指标超标而遭到用能限制。
这样的统筹考核对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行业都是利好,更富弹性的能耗管理方式,有助于其有序开展生产经营。
“就地消纳”成热点 招商如何跟上“双碳”步伐?
随着“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都能感到能耗指标与节能政策的约束明显增强。在落实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如何做大用能空间、助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地的重要议题。
河南的“双控”新政虽有抢跑之意,但是相信过不了多久,各省市的“双控”新政都会陆续出台。
这当然是好消息。
但是,面对“双控”政策的微妙变化,如何迅速跟上,及时对园区的产业定位和招商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可能会成为困扰招商人的一大难题。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插入一条应景的广告:
谷川联行产业咨询服务:谷川联行旗下谷川产业研究院,以“产业招商运营实战+产业大数据沉淀”为基础,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形成战略策略,再到应用到实战,提供精准且落地的“产业链招商”方案,切实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腾飞发展!
传统咨询机构往往存在产业咨询与招商动作分离的问题,方案专业性强但是实用性较弱,导致无法真正实现项目落地。
谷川产业研究院则是将“产业规划” 与“招商落地”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谷川联行深耕招商引资行业13年的实战经验,为政府及产业园区提供精准且落地的“产业链研究及招商”方案。
一方面,与这次“双控”政策调整关系最直接的,就是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的产业园区。
落实“精细化”统计后,各类化工项目所需的能耗指标将大幅下降(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为部分大项目审批带来了新的可能。
如何根据“双控”政策的变化重新规划产业定位、制定产业链招商路径,利用有限的能耗指标实现招商成果的最大化?
怎样制定优惠政策、设计载体空间、包装园区形象,才能吸引煤化工、石油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如何抓住化工龙头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时机,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促进主导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这些都是园区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的9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地区。
“东数西算”工程提出建设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有6个在西部地区。不难看出,两项重大工程正都是围绕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展开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就地消纳”,不仅比“西电东输”更划算,还能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以榆林、鄂尔多斯为代表的中西部资源型城市,应该抓住这个“就地消纳”的机会,实现新能源和新工业的相互驱动,把新能源资源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动力。
前提是招商人要清楚掌握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投资环境,对产业定位、产业链招商路径、重点企业招商方法有明确的规划。
面对日趋复杂的发展环境,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进行产业定位规划,已经成为众多政府、园区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零碳产业园崭露头角“双碳”战略成共同富裕助推器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正在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绿色发展不仅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将牵引着中国走向共同富裕。
今年两会期间,张雷代表提交了《让零碳产业园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建议。
建议中提出:
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此外,还有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提高中国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壁垒的绿色竞争力。
所谓的零碳产业园,就是要在没有碳汇抵补的前提下,实现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绝对的无碳排放。
比如鄂尔多斯的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80%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能源通过“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再从电网取回”的模式解决,实现了100%零碳能源供给。
在产业协同端,该园区重点发展氢能与新型燃料电池产业,用低碳环保的氢能重卡替换当地运输煤炭的33万辆柴油卡车,预计每年将减少鄂尔多斯15%的温室气体排放。
零碳产业园能够将东部的一些高载能产业转移到西部的产业园,通过风电、光伏发电的绿色电力直接供给,再运用智能物联网以及储能等各种先进技术,不仅能实现整体绿色能源供应,还能进一步在西部区域发展新型工业。
新型工业不仅来自东部的高耗能产业转移,也包括一系列由“双碳”战略带动的绿色产业,比如清洁能源制氢、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随着新能源和新工业的发展,东西部的人才、技术、机会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整个国家也就在这样的探索中,离共同富裕越来越近。
煤炭成就了英国,石油成就了美国。而中国用新能源交出的答卷,将是超越性的。因为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
接下来的几十年,新能源、新科技、新工业将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重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新机遇近在眼前,中西部地方政府、产业园一定要提前谋划,抢先布局。
谷川联行也将紧跟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作为“外脑”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效率, 以世界眼光构建全球化招商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