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和不做投资招商的朋友聊到合肥,他们也多少有所耳闻。
从默默无闻到跻身新一线的国际家电之都、创新之都,合肥以一举“豪赌”闻名全国,被冠以“风投之王”、“赌王”的称号,对于其发展众说纷纭。
如果一味只靠风投,就只是“疯”投,也许GDP会一时上涨,但如果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一切繁荣也只是虚无。
所以合肥不是什么风投之王,他只是深知一个道理:没有的东西要拼才能抓住,有了东西要靠谋才能留住。
产投,才是发展的王道。
产业强市瞄准新兴赛道
6月30日,合肥比亚迪首辆整车在长丰下线。
去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只用了23天,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42天,而从开工到整车下线仅过了一年时间。
在新能源汽车板块上的果敢决断,只是合肥近些年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年间,合肥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中等生,在隔壁江浙沪的衬托之下,低调的像个四五线的小县城。
2008年起,合肥开始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在新能源汽车板块上的果敢决断,只是合肥近些年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早年间,合肥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中等生,在隔壁江浙沪的衬托之下,低调的像个四五线的小县城。
2008年起,合肥开始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在某种意义上,合肥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闭环,当地的显示屏、人工智能、汽车、家电、新能源、光伏都是国产为主。相比其他以外资代工厂为主的城市,合肥未来发展的基底将更坚实,动力更充足。
不过在此之前,合肥乃至全国还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
当前,外部环境趋于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等压力,韧性再强的产业链也抵御不住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等新问题,对产业链中各个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
为稳经济促增长,促进国内外双循环畅通发展,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近两年,合肥将专精特新作为“稳主体、增主体、强主体”的重要抓手,全力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制定出《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除了给予奖励、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加速企业上市培育等方面,还提出推进“工赋合肥”创新应用,为企业提供上云培训和供需对接并给予相应补贴。
截止六月,合肥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户,占全国1.3%,居省会城市第六位。其中,8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属于制造业,在细分行业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合肥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心培育下,专业程度上超三分之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七成以上的企业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
未来,合肥在制定数量指标的基础上,将产业链进行细分梳理,力争每条链上都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其说合肥是“风投之王”,倒不如夸他是“产投之王”。因为他赢就赢在把产业和企业放在首,把“亲商爱商”的服务理念时刻放在心头。
只有从始至终的重视和维护,才能达到如今政企共赢、集聚高升的繁荣景象。
科大硅谷造就科技立市
产业强市的未来,需要加强科研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也有长鑫存储、科大讯飞等行业领军,再加上如雨后春笋兴起的高科技公司和众多投资基金,合肥正逐步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上的中坚力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合肥企业创新“主力军”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接近翻一番,总数达4905户;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50户,总数超过4500户;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总数达13家,居省会城市第2位。
6月,“科大硅谷”的建设实施方案出炉,建设领导小组随之成立,负责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包含核心区、蜀山园、高新园、讯飞小镇)。
▲“科大硅谷”核心区
方案规划目标到2035年,建成创新资源最密、创新活力最强、体制机制最活、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卓越创新中心之一,推动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有人会问,之前国内也有不少“XX硅谷”,合肥“科大硅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不会是虚张声势吧?
当然不是,早在2020年12月“科大硅谷”的计划便被提出,省市校三方共同支持在中科大周边建设科创基地。
经过两年反复的调查研讨,最后确定的建设方案涵盖了管理运营组织架构、资源链接机制、人才集聚机制、投融资模式等全方面考量。
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科技大国集中发力变革的前沿技术都是合肥的强项,如何能有效地将当地创新成果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引擎呢?
“科大硅谷”的意义就在于此。
通过建设“科大硅谷”聚集要素,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协同创新,打造“基金丛林”鼓励市场投融资,再次实现“合肥模式”。
孵化创新源泉,盘活存量资产,汇聚专业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科大硅谷”力求一举四得,这是合肥通过科技发展再次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中国逐步成为科技第一大国的重要一步。
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聚集
2022年新一线城市榜单中,合肥赫然在列。
这也说明,一座城市崛起和繁荣的关键,不是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地方政府的使命感以及施政的专业性。
合肥从无到有的投资历程,就如同背着一块大石头走在独木桥上,稍有不慎后果难想。
对于“投资的风险谁来担”这个问题,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直言:投资的风险肯定是党员干部担,特别是主政者,要敢于担风险。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合肥市政府的使命和担当。
而如何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何提升当地百姓的幸福感,这就体现了合肥市政府施政的专业性。
众所周知,科学的招商引资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手握优质资源才能铺开产业发展升级的道路。
过硬的“招商引资”本领,是合肥汇集项目资源,引进大批优秀企业落户的法宝。
合肥非常重视培养招商团队的专业能力,每年通过谋划不少于100个重大招商靶向型项目来强化招商人员的招商实力。而且这些靶向项目也并不毫无关联,而是一条条业务相互交错的重点产业链。
在招商团队奔走各地挖掘到项目后,判断投不投、招不招,合肥分“四步走”:
第一步
委托国内的顶尖专家对意向投资对象的技术、市场进行全方位研判。
第二步
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并且要有前瞻意识思考下一步方向。
第三步
委托专业机构,对即将要投企业进行全方位尽调,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四步
针对“投资+管理”细节进行谈判,包括资本退出后的管理工作。
合肥最厉害的还是最后一步——不仅有引入机制,还为自己设计了退出机制。
以京东方为例,合肥从京东方6代线投到8.5代线,投到10.5代线一共投了400亿,赚了500亿,然后再把这个模式放在蔚来,再放到长鑫存储上。
由此可以看出,赚钱并不是合肥的最终目的。借助持续有效地招商引资,形成城市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合肥的发展之道。
近日,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通过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安徽将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0亿元的省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
“合肥模式”再度被延续,合肥身先探索的成功经验让安徽更有底气和目标——聚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进一步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安徽产业发展。作为安徽经济驱动的领头雁,合肥的逆袭为全省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合肥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大格局”助推的结果,这需要非常毒辣的眼光与超人的魄力,才能把平庸的城市做大做强。
在有些人以“逃离合肥”为荣的同时,也有一群热爱合肥的人在这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位合肥网友说:“我更喜欢是10年周期里的慢慢增长,油盐酱醋茶才是生活。我希望合肥是一个稳重的年轻人,扎扎实实打基础,抗风险的能力才会更强,经济和金融变化扑朔迷离,不要太多泡沫,不要浮躁,做中国未来诸多稳定器之一。”
是了,请相信合肥,相信这位稳重的年轻人,他一定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