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家有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话:

“现在园区,好像不太好做。”

为什么?原因当然有很多,园区类型太同质化了,招商竞争太大了,市场环境不好......

但归根结底,还有一个原因:

产业定位的“适配度”,没有把控好。

01 园区定位规划面临哪些挑战

或许有人认为产业定位很简单,不就是为园区选择几个产业方向?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复杂因素。

产业定位若是过于狭窄,可能会限制市场客群,不容易招商。

打个比方,一个园区定位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那么信息通信、软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可以归进来,招商选择的余地就会大一些;

再细分一些,定位为电子信息产业园,就只能招集成电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相关的企业进来,选择范围小了很多,但产业也更精准;可如果定位为电子材料产业园,细化到汽车芯片等领域,那么招商难度就会加大了。

若是定位太泛,简单地将多个热门产业都纳入园区发展规划,又可能导致园区缺乏竞争力。

有些决策者担心定位太单一,给后续招商增加难度,于是选择将国家支持的都划进来。园区内的主导产业,少说5~6个,多则可能会到达10多个。

尤其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几个热门产业,全国80%的园区都在做。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要做,却什么都没做好,反而形成了“大而全,却无一精”的局面。

这两种情况,都凸显了园区定位规划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精准把握“适配度”?

在我国,不少园区的是在“先试先行、机会主义”的理念下建设的。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园区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缺乏明确的区分。

这就像是在没有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就仓促推出了产品,其市场接受度自然大打折扣。

一些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没有能够充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定位。

以医疗器械医产业园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已开发建设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或产业园区已近3000个。

这种“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加剧园区之前同质化竞争,也成为我国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

若是缺乏这些,就容易陷入“小而乱”的问题,不仅区域比较优势无法凸显,主导产业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难以让园区管理者和招商部门,系统对外展示园区的发展潜力,影响大项目、大企业进驻。

毕竟,一个明确、有前景的产业定位,是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定位模糊,可能会招引进来一些产业匹配度不高的项目,导致产业杂乱无序,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这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也制约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握好园区产业定位的“适配度”呢?

02 园区产业定位规划几大突破点

产业定位规划,是产业园发展的关键,决定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潜力。

想要制定精准的产业定位规划,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考量。

其一,充分了解并评估当地的资源禀赋。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不仅涵盖我们常说的矿产、水土等自然资源,还有人才、信息、资金等社会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资源,应当对这些资源进行详细盘点,明确自身优势,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产业定位。

对于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依托其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比如青岛海洋产业、榆林的矿产开发产业。

但也要注意,单纯依靠资源吸附,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这就要求,园区在现有优势资源基础之上,主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中挖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强的产业发展方向。

对于那些社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充分利用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社会资源优势,发展其他类型的产业经济。

比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适合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市经济和楼宇经济。

其二,深入分析目标产业的前景。

具体来讲,需要我们筛选出那些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的产业,而放弃那些前景不明朗或竞争力不强的产业。

从当前的政策背景来看,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战略新兴产业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

未来产业有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

这几种类型的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市场空间更广阔。

园区管委会在选择产业定位时,可重点关注这些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抓住产业发展风口。

在判断产业前景的过程中,需要对产业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产业发展历程、现阶段状况、市场规模与趋势,以及当前和未来的供需市场情况。

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能更准确地预测产业的未来走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三,重视产业政策的扶持作用。

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制定产业定位规划时,应深入研究政府扶持的重点领域和优惠措施,确保产业定位能够与政策有效对接,从而享受到发展红利。

例如,海宁市的《贯彻〈浙江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承接落实方案》,就明确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政策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多项产业政策。

海宁经开区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聚焦泛半导体产业,并精心绘制招商路线图。

通过免租金、定制厂房、人才补贴、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成功吸引上百个泛半导体项目落户。

这些项目中,不乏天通股份、奕瑞影像、拓荆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此外,他们还培育了天通瑞宏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实力企业,形成了“从无到有”到“多点开花”的泛半导体产业格局。

03 园区招商规划是项目落地的关键

园区产业定位规划,是一套特别注重实操的策划。

一个园区产业规划和建筑规划做得再出色,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招商规划和执行力,那么便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转化为推动园区发展的实际动力。

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效结合,高效推动招商工作呢?在这方面,安徽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蚌埠,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曾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传统产业升级缓慢,新产业路径尚未明确。

为重现往日辉煌,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生命健康产业,特别是医疗器械这一细分领域。

建设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成为破局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个占地200亩的新建园区,承载着为地区产业发展创造新增长极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招商谋划。

为尽快驶入产业发展快车道,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选择借助专业的市场化产业研究机构,来渡过这个关键阶段。

他们与谷川产业研究院达成合作,对园区进行0~1的系统性规划,从细分产业定位,到产业物业及配套需求,再到招商及运营方案等,形成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在合作过程中,谷川产业研究院前往当地展开调研,对园区医疗器械产业基础、产业比较优势、园区载体、配套设施、区位交通等进行全面摸底,为园区后期的招商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结合医疗器械产业现状、趋势以及本地落地可行性分析等研判结果,帮助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创新性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路径,解决“怎么发展、如何布局”等关键问题。

园区建设和运营,绝非简单土地开发和项目引进。若缺乏配套先行规划,就会导致产业和生活配套不足,制约园区的持续发展。

在谷川产业研究院与建筑设计公司的密切配合下,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对厂房的整体空间、配套设施进行细致规划,满足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优质项目的顺利入驻创造有利条件。

产业定位和招商策划,最终目的都是推进项目落地。

对此,谷川产业研究院将产业规划与招商落地紧密结合,并依托谷川联行百万级真实项目库资源,帮助蚌埠医疗器械产业园迅速锁定目标项目,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写在最后

产业定位,其实就像做选择题。产业基础已经摆在那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基本上很清楚。

但未来园区发展能走多远,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手中的资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做好招商策划。

坚持“产业定位+招商策划”两条腿走路,园区运营才能事半功倍,并在激烈的招商竞逐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