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考察出差,都在“卡”着时间在跑,有的镇街平均一天要谈两个项目”。

前段时间,赶往华南地区调研,听到基层招商人这样说。

拼经济,成为城市竞逐与区域经济的关键词。招商引资,则是诠释“拼经济”最火热的赛场。

面临新形式、新市场、新环境,招商模式经历了一系列迭代,有些地方也可能“瞎忙活”一场。

梳理了一番,招商引资“进化”出多种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版本。

最早的招商引资(1.0版),还基于各自人脉招商,更多集中在小范围内资流动上。

改革开放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诞生了以沿海地区试行4个经济特区为标志。

没记错的话,从深圳吸引港资开始。

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深圳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80年代末,大陆出台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台商看好大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机,对大陆投资步伐加快。(2.0版)

台商在大陆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数量在继续增多、规模在不断扩大、质量在稳步提高,许多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或知名企业。

经过一段时间“投石问路”,不少台湾大企业投资福建,带动相关企业来闽进行集团性、产业性投资。

真正让招商引资步入正轨的是,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大举进入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3.0版)

按照时间表国内市场相继开放,国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纷纷进入大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大陆展开市场角逐。同时大陆本地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实力上升,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运行机制得到转变,竞争力增强。

2002年,实行土地招拍挂后,各地方都靠土地财政进行招商引资(4.0版),那时候差不多就是依靠政策招商。

毕竟,生产成本、市场环境、人才供给,都会影响企业决策。为了更长远的规划,各地回归比拼成本,这是招商引资核心竞争力。(5.0版)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已经日益成熟,逐渐有了自身的招商吸引力后,各地方招引企业有了“产业意识”,毕竟当时有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中,每个城市有了本地的产业规划,甚至为便于精准招商,制定产业引资路线图。(6.0版)

基于区域产业基础研究的结果,政府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但是,每个地方各有不同,难以发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临摹”出来的产业规划并不适合本地的发展。

根本原因,缺乏对区域产业基础的深入研究,可能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失衡、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2014年,政府引导基金在全国遍地开花,尤其是政府以10%启动基金撬动社会90%闲散资金,资本招商受到追捧。(7.0版)

基金招商成为高效招商的手段,不少地区“照猫画虎”利用起来了。但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总有“手在前面跑,脑子在后面追”的无力感,最后学面没学里。

尤其区县,基金招商“既要又要”的诉求。既要做大当地产业,又要投资收益,双重目标往往难以平衡。

直到现在反思,苏州、深圳、合肥是当之无愧的“资本招商三剑客”。之所以能成功,其实是因为这三座城市集结了诸多稀缺的生产要素。

无论是基金模式,还是资本加注,仅仅是解决资金层面或者投资结构的问题,只是一种招商工具。重要的是,招商过程中对产业的定位,甚至是交通、资源、营商环境的要素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经济不是靠一套金融模式激活的,而是植根于本地产业特点,以“需”定招,既要有匹配的产业选择,又要培育内在的核心技术力量,达到双向循环的效果。

这些年,受沿海地区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一段时间以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8.0版)

如今,推动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在市场恒定下,决定企业投资因素主要有:效率驱动和成本驱动。

若产业转移的话,必然去往劳动力适配,基本配套完善,供应链健全的地方。对于高端制造业而言,加快生产效率,压缩生产周期,成为提升利润空间的重点。

放在微观,可以理解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转移过程。从招商工作中看,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搬迁效率,且减少迁移次数。

产业转移背后是科技创新资源、人力资本、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的协同配合,如果各地方这块是完备的,承接能力自然就足。

40多年来,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已历经9次版本更新。

去年,在招商争夺战中,优等生上海出手不凡,启动“狂飙模式”。

为了搞招商、拼经济,我们看到:投资上海 · 中国行,开创了“逆行招商”的先河。(9.0版)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手”招商越来越明显。

为了搞清楚企业与产业的适配度,真正了解行业发展与现状。下工厂如同尽调,就必须去做调研一样。闻到钢铁的味道,就能嗅出项目的线索,做到精准对接。

上海到成都招商时,直接出动全部16个区,基本都是政府领导班子带队。

这样的招商引资节奏,在国内你很少见到一个城市,各个区的班子为了招商引资,集体出动,上紧发条,奔赴山海。

总结上海招商动态,可以用三个词总结:全军出击、扩大范围、精准招商。

现阶段,招商引资中,如何精准筛选?如何有效对接?如何平衡多方利益?如何联动产业?这一套下来,就有多重考虑,也会筛掉一多半项目。

我们看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中发布后,压低成本式招商、办大会粗放式招商不会重现。

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候鸟式”企业极其擅长政策套利、频繁迁徙,仅在政企“蜜月期”短暂停留,无法为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招商引资走的是长期路线,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来锻炼和发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才是王道。

现在招商引资,关键是要进行战略定位和统筹谋划。当“眼光向内”关注本地产业生态和产业竞争力培育之时,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当地产业的产业基因和独特资源。

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产业定位,并且产业链生态位的不同,在本地营造相应的产业创新与服务生态,制定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个性化招商地图”,引入专业的市场化招商机构。(10.0版)

而谷川联行作为一家市场化招商机构,正在扮演着“智囊”和“外援”的角色,为政府、园区以及平台公司提供招商引资服务。

各地以“个性化招商地图”为指引,调动所有相关经济发展智能部门的力量,从“挂图作战”到“带图作战”,形成招商引资一盘棋。有节奏、有步骤构建产业生态和本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最后,需要因构筑全方位的产业创新生态和产业服务生态为指引,从人才、资金、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协作引导等诸多方面形成适应当地产业成长的配套政策和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在这个注重自主创新、经济安全重于效率的新时期,招商引资工作是事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性动作。

只有在更新理念、精准定位、有步骤行动和全方位保障下,才能打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