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产业链、供应链下沉,县域地区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新热土。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添3个千亿县,总数攀升至62个。
不少地方一把手扎堆进县域,置顶县域招商。聚焦到实战,具体应该怎么做?
对于那些拥有优越地理位置、丰富自然资源的地方,招商自然相对容易一些。但没有这些先天条件,又靠什么吸引企业?
安徽长丰、湖南宁乡,这两个逆袭成功的千亿县,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本文将对两大县域样本进行重点研究,为大家解析招商的“独门绝技”。
01 安徽长丰 吃透产供相链
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逆袭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县。关键就在于,产供相链,将产业和供应链拧成一股绳,具体有这么几招。
第一招,是“搭快车”借势发展,攒好产业底子。
位于合肥“半小时经济圈”的长丰,直接融入合肥的大产业链,并给自己划产业地盘。
长丰的水湖镇偏居北隅,与合肥市区相隔70公里。对此,他们将资源倾注于南部岗集镇、双凤开发区,借力省会经济辐射。
岗集镇给江淮汽车做配件,下塘镇专攻整车制造,形成3小时供应链。
这样,电池、电机、车身配件全能配齐,就像一个超级工厂的不同车间,连螺丝都不用从外地调货。
经过20年的沉淀,长丰积攒了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家底。2021年,比亚迪提出合肥设立生产基地的投资计划时。
长丰迅速抓住机会,短短42天,就完成了签约合作。
比亚迪的到来,为当地产业开辟了电机、电池外壳赛道。到2024年,这里一年能造95万辆新能源车,占安徽全省的59%,跻身全国第一。
第二招,是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
比亚迪在长丰不仅造车,连电机、电控系统、电池包都在本地生产。60%的关键零件,就能在“家门口”解决。
长丰不只盯着造车,也注重市场布局。
比如,检测中心、充电桩生产、二手车交易,甚至电池回收都考虑到了。
这样一来,未来卖出去的车,电池退役了能在这儿回收再利用,形成闭环。“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的全链条生态,逐渐形成。
第三招,营商环境做到了极致。
当年,比亚迪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速度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当时,按照投资计划,距离原定的比亚迪下塘工厂开工,还有18个小时。但项目施工场地,仍有大约10万立方米的洼地没有填平。
为保证按时开工,政府调动各方力量,迅速协调北城地区的工程机械和土方车辆。
大约有超过1000辆工程车辆奔赴现场,仅用一夜时间,就把场地平整工作搞定了。
看到灯火通明的施工场景时,比亚迪负责人感慨道:到长丰来投资投对了!
这种营商环境,企业来了就不想走,安家后也想带朋友来。据了解,现有的220多家新能源车相关企业,大多数都是以商引商招来的。
很多县城,发愁没产业,没项目来。但长丰证明了:即便不是省会,也没有沿海优势,只要把“产供相链”吃透了,小县城也能搞出大产业、招到好项目。
02 湖南宁乡 策划式+园丁式招商
再来说说“湘中黑马”宁乡,从农业大县变身工业强县,离不开“策划式招商”。
先梳理本地产业链短板,在针对性筛选潜力企业,通过技术路线分析、市场前景推演,以及资本运作建议,帮助帮企业算清楚长远账,找到与本地资源的最佳结合点,有针对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比如,邦盛新能源从房地产转型储能材料时,宁乡通过分析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潜力,引导其落地,并打造年产值300亿元的产业集群。
此外,宁乡提出“移苗计划”,组建市级专业“移苗行动队”,聚焦产业细分领域,赴粤港澳大湾区等目标区域“挖苗子”,让更多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本地扎根生产。
这种方式,可归纳为“园丁式招商”:通过选苗、育苗、造园,来构建产业生态。
● 选商,选对潜力种子。
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一批种子项目、种子企业。以先进储能材料为例,将其作为“十四五”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种子选手”。
2007年,中南大学一位教授,向宁乡县推荐了邦普循环。当时,这家企业仅是“30个人、30亩地、3000万元产值”的小工厂。而宁乡看到了其潜在价值,选择引入该项目。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邦普循坏的产值早已超过百亿元。生产的再生三元前驱体,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2019年至2023年,宁乡先进储能材料产值由167亿元,跃升至585亿元,在全国县市区中位居前列、占据湖南“半壁江山”。
宁乡,也成为国内少有的拥有完整储能产业链的地区之一。
由此可见,选对种子,比直接“摘桃子”更有长远价值。
● 育苗,精心浇灌幼苗。
宁乡创新提出“股东式服务”,推进“三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比如,设立“书记企业直通车”“市长企业接待日”,让企业诉求直达决策层;通过“链长制+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进化;借助产业基金,帮助企业共担风险。
一句话总结,将服务融入项目生命全周期,形成“需求洞察-精准供给-迭代优化”的闭环。
● 造园:借助乡贤招商,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湘商回归,是湖南各地的关键招商战略。宁乡以乡情为纽带,打出乡友、校友、商友“三友招商”感情牌,推动产业回迁、企业回归、资本回流。
设立招商工作专班,为湘商回归铺好路、架好梯子、搭好台子。
同时,推出招商引资、招院引所、招才引智“三招三引”策略,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
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宁乡市领导带队拜访重大项目负责人50余次,联点领导拜访接触乡友300余次,拜访校友200人次。
越来越多的湘商被吸引,纷纷回乡投资兴业,不断完善当地产业生态。
这种园丁式招商模式,跳出了比拼政策和资源的旧逻辑,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商育资的跃升。
03 县域招商 如何取经
综合前文两个逆袭的千亿县代表案例,可以提炼出几条实用的招商经验。
其一,承接产业外溢,用好供应链区域优势。
承接大城市、省会城市资源外溢。
就像大树底下好乘凉,身处省会城市都市圈范围范围的县域,要对照全省和省会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在结合自家优势,把主导产业跟全省优势产业对上号。
在区位交通方面,给企业算好“距离账”。
有些产业项目对供应链要求更高,比如在3小时供应圈范围内。大工厂往往只做核心部件,下游配套项目就会外溢到周边。
除了邻近县域外,“不远也不近”的地方,比如离中心城市1~2小时车程,也有优势:
既能依托大城市的技术资源,又能必要中心城区的成本高压,相当于站在“产业辐射的黄金距离”。
对于一些需要依托中心城市核心资源的项目,往往就会考虑距离“不太远”的县域。
比如,座椅项目,对组装排序要求相对较高,距离一般控制5公里以内,可以说是“挨着工厂开车间”。这个距离范围内的县域,可以顺势承接。
其二,政策适当松绑,产业链完善起来。
有些地方,已经放宽招商准入条件。比如,广州、佛山等地取消对亩产税收、产值产量的硬性考核,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县域地区,可以适当放宽考核机制,给企业减负。
此外,打造一个健康、完善、安全的生态圈也很重要。我们接触的长三角一位县域书记,就提到了这一点:
把本地优势产业做好,在这个基本盘上,延链、补链、强链,为入驻企业提供上下游支持。
这样,企业生产和供应,都能在本地完成,也能吸引更多项目入驻。遇到疫情等突发情况,也能减少对当地产业的冲击。
其三,同质化竞争,突出“比较优势”。
企业选中一个地级市后,往往会考察其下辖的2-3个县域。当这些县域的成本条件都差不多时,关键就看各自的“比较优势”。
从交通、成本、服务等各方面找差距,看有什么比较拿得出手的东西。
政府需要当好“基建管家”,备好不同规格的厂房,土地规划要方正规整;
完善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帮助降低物流成本;
污水管网、热力管道等园区配套,也要一一配备好。
企业选址时,也会关注当地财政资金是否充足。保证兜里有钱,才能在企业项目建设、招才用工、融资贷款等方面,提供保障。
还有一点就是,注重招商团队的培养。毕竟一线招商人是企业的直接对接人,影响到项目的落地成效。
就拿我们服务的江苏某县域C来说吧。在招商时,面临周边两个县域(A、B)的竞争。三个县域硬性条件相当,但企业最终选了C,差距就在于招商团队的“软实力”:
坦诚推介真实优势,做好对接、推进项目落地、落地后跟进全流程服务,一杆子插到底。
当企业感觉到被重视,自然就更愿意选择落到相应的区域。
写在最后
县域招商,既要学会借势发展,也要放大自身优势。
在同质化竞争中,没有“躺赢”的侥幸,拼的就是谁能把区位优势用到极致,把硬性条件做到精细,把服务细节落到实处。
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正是企业“货比三家”时的关键决策点,也是县域招商突围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