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芯片领域上市公司乐鑫科技,以约4.37亿元于上海浦东新区购买办公楼,用于募投项目建设、公司研发办公使用。
无独有偶,第三方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上市企业伟测科技也于日前披露,拟投资近10亿元,在上海浦东新区购地近3万平方米,用于建设上海总部基地。
咱们半导体行业,在关税贸易战中异军突起,进入国产替代深水区。
在这场半导体行业的大发展里,上海当仁不让,成为众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何以上海?
本文就近期半导体上市公司选址要素来拆解,以期对其他地方发展有所启发。
01 以订单市场为动线
半导体行业是个需要“烧钱”的行当,研发投入以亿为单位是常态。
以前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不得不中途放弃。
所以,哪怕是尚在研发阶段的初创企业,都需要提前锁定“订单”在何处。
而在上海张江,芯片产业链企业扎堆,订单需求基本不愁。
“隔壁的”中芯国际和华为海思都是大客户,订单直接“家门口”消化。
这才是最直接、最务实的影响要素。
如果只是这样,似乎没有深扒的必要。
但我们需要突破表象,深入脉络,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经验。
此处咱们结合伟测科技选址发展历程来解析。
作为我国半导体发展版图中的“硬核样本”,伟测科技从晶圆测试“隐形冠军”到科创板上市的成长轨迹,恰是上海半导体企业加速国产替代、攀登高端智造高峰的微观缩影。
伟测科技,创始人骈文胜,1993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精密机械专业毕业后,便投身全球半导体巨头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设备工程师。
随后,职业轨迹延伸至威宇科技测试封装(上海)有限公司、全球封测龙头日月光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大陆封测龙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至2016年与其他五人合伙创立伟测科技。
可清晰看到他23年封测行业积累在伟测科技得以全面发挥,仅用6年时间便使得公司成功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372。
这期间公司先后在上海、无锡、南京、深圳设有4大测试中心,并于上海和天津2地设立研发中心。
结合他研发中心选址来看,2024年伟测科技打算开发北方市场,考察过大连、青岛等多个城市,看中天津集成电路产业链完备,以及中芯国际、恩智浦等龙头企业聚集的优势,决定把北方首个研发中心放在天津。
我们可清晰看到,他的选址基本上都是沿着大客户轨迹做动线。
一来,研发中心涉及到的人才、最新行业资讯信息、客户变动,都可以靠着距离,从大客户“身旁”获取一手资源;
二来,完备的产业链,意味着能让他在当地快速“搭台子”,轻松找到上下游供应商。
再看看测试中心选址,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到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无锡、南京,此处暂且不表。
我们聚焦在深圳。
在上游设计领域,深圳聚集海思半导体、中兴微电子、云天励飞、比亚迪半导体等企业。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主要代表企业有深南电路、兴森科技、清溢光电等。
芯片制造相关企业主要有五家,包括中芯国际(深圳)、比亚迪半导体两家晶圆代工厂商,以及深爱半导体、方正微电子、基本半导体三家IDM厂商,产品类型以功率器件/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为主。
芯片封测则主要布局在中低端产品,其中深南电路、气派科技、沛顿科技、佰维存储排在国内封测厂商前列。
可以明显看到深圳半导体产业生态圈已趋于成熟,测试中心在南部区域落在深圳,属于他开拓南方市场的“应有之意”。
同行就在隔壁,上下游就在上下楼,订单就在家门口。
没有什么比这对企业有更大的“诱惑力”了。
本质上,对应的是企业付出的运营、生产成本低,同时兼顾市场盈利。
结合谷川联行为张家港引荐落户的外资半导体项目韩国ASFLOW选址诉求来看。
韩国ASFLOW受限于在中国没有生产基地,有不少订单无法承接,准备建立工厂延伸业务。
在我们辅助下,他了解到张家港韩国工业园聚集韩资企业40余家,形成了以高端装备、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的韩资企业产业集群。
其中,以现代威亚、国一制纸、可隆科技等韩资企业为代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成果集中展现,最终促成韩国ASFLOW选择落户张家港。
小结一下,除订单要素外,打造熟悉且无差别的语言、文化环境,树立标杆形象,对外企而言至关重要。
翻译成大白话,外企也有从众心理,同胞企业在这里有基础,哪怕不是精准的同一产业,也好过从零开始熟悉一个陌生环境。
那么,对于咱们而言,做好从0到1的第一个标杆外企至关重要。
而上海前日推出的《外企聊营商》也是精准踩中外资从众心理预期,做出的精准营销。
不论是中资半导体上市企业、还是外资半导体企业,对当地消化订单市场的预期、当地产业生态环境尤为关注。
02 营商体验:深耕细节
让企业来了还想来。
地方营商环境是绕不开的“门槛”。
上海又是怎么做的呢?
此处从知识产权保护、监管管理、金融赋能以及企业声量四个维度出发来分析上海让半导体企业“扎根”的关键所在。
其一,对半导体这种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来说,知识产权可是命根子。
立法层面上,确保半导体企业能得到全方位“确切”的法律保障。
上海先后出台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审表彰办法、知识产权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修订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为知识产权保护编织出法律保障“细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4年年底上海出台《关于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沪常驻代表机构完成备案在浦东新区运行。
就在两周前《科创企业跨境知识产权服务措施》正式发布,来自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新兴领域的科创企业获颁“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企业”及“海关重点培塑企业”证书。
专业机构层面上,确保企业找得到组织。
上海构建起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推动重点企业完成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为企业出海做足准备。
其二,监管上的“少打扰”模式,宽松激活活力。
上海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的同时,率先试点应用“检查码”。
简单概括,逐步实现“无码不检查、事前能告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进一步规范执法部门权力,减少对企业的影响,提高经营主体获得感。
半导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这种监管方式,给了企业试错的机会,让企业能安心搞研发、搞生产。
其三,长期的金融赋能,给钱给人才。
半导体企业从研发到量产,再到市场推广,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
有了专项金融平台的支持,企业能更容易获得资金,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早在2016年成立,首期募集规模285亿元,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2020年5月,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成立,最初注册资本为54亿元,2022年1月增资至76亿元;2024年8月,增至约145.3亿元。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2024年底设立,总规模450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装备材料和零部件等领域。
人才政策上,作为超一线城市,上海对高端学历人才给户口、给公寓、给补贴、给特定领域人才一次性高额奖金奖励等。
其四,聆听企业声音方面上,来看看外资树“典型”。
前日,上海推出《外企聊营商》系列短视频,通过树立典型、立标杆的方式,向世界扩大“投资上海”声量。
实打实靠着实干,做着地方口碑。
看成效,十分明显。
其一,靠着宽松的金融环境、成熟的金融体系,在上海有更灵活的、更领先的资金并购模式“尝鲜”,能够帮助企业加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四季度以来,上海半导体界已出现9起并购案例,涉及半导体设计、材料、设备各领域。
如至纯科技拟购买威顿晶磷控股权,加强对上游原材料控制;晶丰明源与四川易冲科技、南芯科技与珠海昇生微电子等横向并购扩充产品线。
其二,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
2023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下降8.2%,但上海逆势增长6.4%。
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其中,浦东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达2700亿元、4200亿元和15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0%和4%,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其三,全面与国际接轨,成为半导体行业出海的前瞻站点。
近日,世界银行官网发布了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报告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全球最优水平。
什么概念呢?作为对比,在2023年世行营商环境成熟度评估中列首批经济体第一的新加坡,达到全球最优水平的是10项测评点。
总的来说,在贸易战促使国产替代加速,半导体行业爆发式发展的今天,上海能够以半导体全产业链形态,让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订单、解决融资难题;以营商环境为抓手,从知识产权保护、监管机制、金融赋能等细节处,为半导体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发展土壤的同时,为企业出海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