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咱们地方招商引资关注的重点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江苏、北京、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均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当地重点支柱产业。

那么,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哪些地方获得企业重点关注?

又有哪些区域开始联动发展?本文以一手客商数据为基础,解析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选址动态,提炼粤湘协同经验。

01 不确定性的观望

产业迁移动态很难被清晰感知,唯有站在全国数据大盘前,才能看到整体发展脉络。

根据谷川招商数据中心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企业投资意向低于去年同期,但强于上个季度,呈现回暖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较大的产业,面对这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大部分企业暂缓投资,保持观望。

相较于去年同期,总量上减少74.91%;对比2024年第四季度,增长6.25%。

结合国家统计局2025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数据来综合看。

202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营业成本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3.2%。

2025年第一季度,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低1.5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电子信息产业尽管效益稳步改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企业投资趋向谨慎保守,同时呈一定的回暖趋势。

那么,在企业谨慎投资的环境下,哪些省市又逆势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香饽饽?

一季度,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

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广东(占比13.33%)、江苏(占比10.44%)、浙江(占比8.44%)、山东(占比6.62%)、湖南(占比4.71%)。

相较于上一季度有所变化,广东(占比14.65%)、江苏(占比13.38%)、浙江(占比9.19%)、四川(占比5.63%)、湖南(占比5%)。

四川、湖南虽暂时掉出了前五,但目前仍在前十。

河南在一季度“抢跑”成功,获得企业投资认可。

整体趋势之下,需落地到更加具体的企业流转动态,比如,关注谁更愿意投资?

02 以省内流转为主 湖南有亮点

纵观同比、环比数据,广东、江苏、浙江均稳居前三。

意向企业从何处来?聚焦相同性,电子信息企业本地粘合性较高,呈现以省内流转为主。

具体而言,意向广东的企业省内占比超八成,其他零星分散在北京、山东、广西、湖南、上海等地。

意向江苏的企业省内占比超七成,其他零星分散在广东、上海、安徽、浙江、北京等地。

意向浙江的企业省内占比超六成,其他零星分散在上海、江苏、广东、河南、北京等地。

聚焦差异性,在企业意向地前十当中,湖南是有“亮点”的存在。

意向投资湖南的企业,除省内流转(超四成)外,广东占据近四成。换句话说,在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外溢中,湖南精准地把握机遇,接住“流量”。

03 湖南做对了什么

广东作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省,产业规模连续33年位居全国首位。

湖南与广东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联系,本质上是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价值互换的典型缩影。

与其说,湖南做对了什么?不如说,他们需要彼此。

怎么理解?从互补性切入,可以更加直观。

其一,要想富,先修路。

这种几乎刻进咱们骨子里的认知,放在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适用。

湖南毗邻广东,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珠三角的必经通道。

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等交通动脉贯通南北,粤湘形成3小时产业协作圈,物流成本比长三角低两成。

而广东作为开放窗口,是湖南对外贸易的“基站”,为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例如,谷川联行为湖南衡阳招引港资电子信息企业,项目方就是看中湖南距离广东近,可利用深圳盐田港出口便利性的同时,当地的物流成本低、配套招工成本低,且载体适配度极高的综合优势。

其二,湖南作为成本洼地,在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上有相对优势。

湖南劳动力成本要低于广东平均水平,工业用地价格不到广东的六成。

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工业用地成交均价约28.1万元/亩。广东2024年工业用地成交均价约48.2万元/亩。湖南工业用地价格约为广东的58.3%。

这种成本优势使广东企业将封装测试、模组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至湖南,综合降低生产成本两成左右。

同时,生活成本低,也是湖南的优势之一。

长沙是中国房价“洼地”、连续十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其三,关键矿产资源的不可或缺性。

湖南,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探明储量的矿种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3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70种。

以永州为例,祁(阳)零(陵)盆地已累计探获锰矿资源量8400万吨,预计水埠头矿区锰矿资源量有望超1亿吨,祁零盆地锰矿资源整体潜力储量可能达2亿吨以上。

而锰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能够在钢铁、化工、新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再聚焦一点,以有色金属为基础制造的化合物半导体、显示靶材等材料,是第三代半导体的刚需物资。

这也是广东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要湖南资源助力的关键所在。

其四,湘商回归“久久为功”的影响力。

广东是湘商聚集的重要省份,在粤湖南人已超1300万,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仅2023年,就有逾2000亿元投资回流湖南。

自2015年7月湖南省启动“湘商回归”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程以来,各市都在营造以乡情为纽带的招商模式。

仅湘潭市,2024年新引进“湘商回归”涉税经营主体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5.91亿元。

2025年1-3月,全市新引进“湘商回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75.08亿元。

其五,政策试验田,湖南的主动协调与“靠拢”。

早于2020年,湖南主动发布《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主动向广东靠拢,建设创新协同机制。

湖南主动加强政务服务、电子口岸、信用建设、交通、空间地理、农产品市场、应急指挥等领域与广东的信息资源共享。

同时,积极探索完善“飞地经济”产业合作园区税收征管、统计分解和利益分配机制,打造粤湘“飞地经济”示范区。

鼓励与大湾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实施资源互补合作。

写在最后

湖南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是以两省深度融合为基底,依靠互补性驱动产业升级。

用大白话讲,自身的优秀的同时,主动向目标靠拢,与目标形成互补。

其他地方借鉴,可考虑从交通枢纽网络、产业资源不可或缺性、产业链分工协作、政策联动创新、乡情纽带影响力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