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年,成都拉开招商大幕。

当其他城市,还在挖掘单个项目。

成都⇌大湾区,动卧列车的汽笛响起。

这趟动卧,打开了成都与大湾区产业的链接。

新年首站成都“投促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

不止如此,新建市场化招商部门,举办全球招商大会。

前不久,成都再次出牌。

“梧桐计划”正式发布,首创服务招商新模式。

很明显,招商变革比以往的节奏更快。

成都一系列大动作,印证了去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言:

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关键要“干”字当头。

01 首次以服务招商为核心

今年招好商,还要稳住商。

成都高新区,在北京发布“梧桐计划”。

首次以“服务招商”为核心,吸引70余家行业龙头、资本机构代表参会。

这里率先创新招商方式,见证了关于制度创新与产业生态的进化。

现场,波士顿科学、默沙东、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乐普医疗、科兴生物等国内链主企业,以及远毅资本等重点企业与投资机构加入。

自《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后,首个副省级城市主动应对招商变革。

前有,成都招商工作因势而变,设立市场化招商机构。

招商中心的出现,填补了从市级层面缺少“指挥塔”的空白。

后有,“梧桐计划”落地生根,从给优惠到给服务的重塑。

我们看到,这是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

其中,明确提出“共性+个性”双轨服务体系,涵盖“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47个方向,99项专业细分服务”。

针对生物企业,打通了从新药新器械研发到审批、生产,直至产品出海的诸多关键节点。

比如,子女入学、厂房代建、成果转化、企业融资、数据供给、产品入院……

再比如,项目服务着力于加速建设投产,实现“拿地即开工”并提升新药新器械审批效率。

从企业生产要素到产品落地销售,生物企业的关注点在哪,成都的服务就延伸到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布的“99项细分服务”不是静态的,未来还将持续深化、拓展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

这也说明了,成都政府紧贴市场、靠近企业,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

在招商引资中,企业是市场信息变化的接收者,比政府更接近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沿,真正让市场竞争来检验地方的产业发展。

这样看,政策资源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直达企业需求。

现在一提政策,好比是招商引资的“违禁词”。有人大胆发言,看招什么项目,企业有什么资质,来申报各地的专项政策。

同样,成都高新区“梧桐计划”,在政策上有了大力扶持:

对重大项目最高按投资30%给予支持,创新药研发最高按研发费用50%给予支持,单品种最高可获1亿元,力度比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那么,“梧桐计划”是如何来的呢?

去年9月,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吹响了“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的冲锋号角,行动覆盖全部239家规上企业,180个问题100%办结。

三大问题浮出水面:新项目验收流程亟待优化,原材料供应不足制约扩产,创新药械与医院对接不畅。

这些问题,构成了“梧桐计划”精准施策的靶心,让企业需求前置、政府服务上门。

不仅是对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体系的升级,更是以增强企业信心和提高区域吸引力为目标来优化投资环境。

02 招商引资布好局多维度

2024年以来,成都越来越不一般:

先后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招商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

重要的是,构建起“政策供给-场景开放-要素匹配”的全周期服务链,为企业保驾护航。

从全国来看,各地将项目投资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最明显的动作,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动,或推进各项招商活动。

成都,也不例外。此前,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2025年成都要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摆在首位,前瞻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强的重点项目。

同时,打响营商环境、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三大品牌,努力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运行好”。

我们看到,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互动中,成都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

而是,以城市机会清单的形式将场景需求搬到长三角、大湾区。

为了让更多企业参与到成都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建设,再以科学精准的服务推动产业生态的完善,是“城市和企业相互成就”的新路径。

去年,成都有5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天府智算中心也正式投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已聚集超1000家企业。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明显变化。

不再是一区、一县或者一园区走出去,而是市级部门联合、区(市)县分级分工,着眼点在于产业链,让企业去最适合的区县、最匹配的园区。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以及项目落地效率降低的问题。

从组建招商中心,到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到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开展“立园满园”行动……

提到“立园满园,今年重点关注各个产业园运营。过往,谷川联行协助郫都智慧科技园去化,相继促成几十个企业落地:

亚德客、佳模仕、四川东材、清陶新能源、苏州佳祺仕、上海嘉捷通、苏州芯海半导体、合肥鑫铭电子科技……超9成的项目实现投产。

每一个迹象显示,成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闭环,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城市坐标。

除此之外,成都各区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竞相发力。

比如,天府新区借力“双向揭榜挂帅”精准招引;武侯区锁定8大赛道,打出招商组合拳。

再看新都区,全省首创的“博士共享计划”,这种“博士团队+企业”的联合攻关模式,能将科研周期缩短30%。

过去企业遇到技术瓶颈,要多方寻找专家资源,现在只需“博士共享”,就能实现研发能力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精准匹配。

这种模式,正是为了让企业能以更低成本获得顶尖智力支持。

从企业进驻,到科技金融,产品概念验证、中试,再到成果展示发布……围绕科创全周期、全链条的各类资源汇集,为科技型企业创造生长环境。

过去,城市只要有支柱产业,就会有高GDP,但现在不仅需要有产业链群的扎根,还需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资源的育引等方面。

若要创新创造综合实力比个高下,不能只看浮出水面的点点成果,而是城市的创新土壤、创新生态是否后劲十足。

03 紧密联动不做任何限制

今年,成都以更广的视野拓展产业“朋友圈”。

有人说,动卧的开通是“交通招商”的黄金先手棋。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打出了更趋市场化的“招商牌”。

我们看到,一季度数据显示:

全市引进重大项目331个,总投资2959亿元,完成“开门红”进度的255%。

新设外资企业147家,同比增长8.89%;外商直接投资6.38亿美元,总量与增幅均稳居中西部第一。

在大湾区投促联动中,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关键词被不断提及。

这几大产业,既是参会深圳企业集中的产业门类,又是成都当下的产业优势或者发展重点。

一位在深招商人发现,新一批深圳企业正面临提档升级的节点。

有些企业,迈上新阶段、或者开拓新规模,开始计划在四川布局。

还有些企业,则因为当地资源有限,需要寻找更匹配的发展区域。

与过去不同,这些企业需要更有能级的城市继续发光发热,而成都的种种变化与创新,自然是大湾区“外溢”的承载地。

不止如此,以上海为圆心,先后走进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拜访对接、精准推介、项目路演、应用场景发布、投资政策发布……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程,成都又与长三角“密切联动”。

当西部腹地的核心城市与大湾区、长三角频频互动,背后则是城市之间的联动,源于产业链、创新链的“互补”。

甚至,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联动。

不少长三角企业高管,都跟成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的是成都校友,有的被成都企业投资,还有的跟成都高校院所有紧密合作。

苏州一家新能源企业提到,成都和苏州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还是对人才的支持,以及营商环境都非常相似。

无论是成都的产业基金,还是招商部门,或者投促部门,都跟企业有了良好互动,也加速了项目的落地进程。

一位成都招商局长表示,很多长三角的企业来成都投资,也有在成都的企业去长三角拓展市场。

这种联动,既是政府间的联动,也是企业投资上的联动,更是产业上的联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双向赋能。

当城市以政策温度、产业厚度、创新浓度构筑发展沃土,企业以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就业创造反哺城市能级。

这种“你予我成长环境,我报你发展荣光”的共生模式,正在成为地方与企业关系的新样本。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成都正以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为契机,持续拓展企业“朋友圈”、做强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