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0日起,《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
总体来看,文件核心点是:公平竞争。
从负面清单“瘦身”,到融资松绑,再到放宽市场准入,以及法律权益维护加码等,为民营企业铺就公平赛道。
新法落地,需要“硬政策”和“软服务”结合。就招商引资而言,地方既要当好政策“翻译官”,又要成为企业“贴心人”。
01 民营经济新法为企业带来什么
前段时间,胖东来因“玉石事件”遭遇信任危机,靠官方“验明正身”慢慢回归运营状态。
小米SU7车型因宣传争议引发客户维权,以“改配置+送积分”方案回应消费者。
时间轴再往前拨。过去一年,马云、钟睒睒、马化腾、杨元庆、李彦宏和刘强东等民营企业家扎堆“回归”。
尤其是马云,在蚂蚁集团20周年活动现场上进行发言。这是他时隔4年后,首次公开演讲。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何扶持这些企业发展?针对经营过程的声誉、财产等问题,又该如何协调?
《民营经济促进法》就像一把平衡尺,既要给民营企业“撑腰”,也要划定合法经营的底线。具体可从几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平等参与竞争。
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非禁即入”原则。从最新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来看,相比于2022年版本,负面清单数量从117项减少至106项。
过去民企想参与核电、高铁等大项目,常被“注册资本门槛”“本地纳税年限”等壁垒挡在门外。
如今新法明确,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上,民企就能和国企同台竞技。
发改委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4月,民营企业中标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5%。1亿元以下的项目,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超过80%。
二是解决融资难题,优化要素服务保障。
针对民企面临的融资问题,新法打出金融扶持组合拳:
比如,给信贷松绑,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最高可放宽至5%);
再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获得直接融资。
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超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
融资渠道的拓宽,能够帮助民企解决资金流问题,激发万亿市场活力。
此外,法律首次将“鼓励民企参与基础研究”写入条款,明确民企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数据要素领域,民企首次获得与国企同等的数据开发权。
这意味着,未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赛道上,民企不再是“陪跑者”。
三是权益保护,给民企吃下定心丸。
此前,胖东来、联想集团等在网上受到恶意攻击,引发网络发酵。针对这类问题,新法第五十九条给出了回应: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 , 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格权益。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置恶意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但如果民营企业出现违法行为,新法也将一视同仁,统一按照企业规范来处理。
通读全文,条条聚焦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句句回应民营企业家核心诉求。
《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实施,只是行动的信号。实际上,很多经济大省,以及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早已向前迈出了一步。
02 先试先行 广东、浙江经验拆解
这两年,不少地方陆续成立了民营经济相关机构。
先看经济大省,福建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广东、浙江、江苏各自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
其他省份也陆续出招,山西、青海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内蒙古经济发展服务局等等。
此前,工信、科技和财政等各个部门都有支持政策,彼此协调性并不高。
通过设立专门的民营经济机构,内部能直接协调各方力量,让企业诉求和政府服务都通过“一个口进一个口出”。
更进一步看,机构服务应该如何细化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在这方面,民营经济的“优等生”广东和浙江,或许会比较有话语权。
先来看看广东。
一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创新,推广深圳6个“90%”经验做法。
具体来讲,就是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及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一句话总结,就是将创新资源都聚集在“蓄水池”里,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为企业保驾护航。
落实“技改10条”、“制造业降成本10条”、“科技金融15条”、制造业单项冠军奖补、专精特新“小巨人”奖补等政策,真金白银地为企业谋利益。
在消除市场准入限制准入壁垒、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面,广东也走在前头。
在这里开公司,注册时间从35天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98%开办手续都能在网上办理。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里,“不找市长找市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东南西北中,发展到广东”的投资吸引力,也越发显现。
再来看看浙江。
同样是政策先发力。
落实浙江出台的“民营经济32条”;
确保“3个70%”(产业基金、新增用地、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均高于70%);
“不准限定投标人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或者股权结构”等“7个不准”落地。
其次是投资驱动和营商环境建设。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在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每年向社会资本推介100个以上重点项目。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帮助民营企业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打造若干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风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让民营企业在重大项目中能分到一杯羹。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以来,就构建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问题协调解决机制、统计监测机制和项目推介机制等七大机制,共同服务民营经济。
以统计监测机制为例,据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介绍:
他们建立包含73个具体指标的统计监测体系,定期研判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研究分析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03 招商引资如何跟进和落实
民营企业到底有多重要?一组“56789”数字,给出了清晰答案:
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聚焦到招商引资层面,地方需要根据《民营经济促进法》,培育和引进优质民营企业。从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引“质”。
一是从企业需求出发,精准提供资源要素。
精准招商,不能只盯着招来企业,还得看本地资源,能不能对得上企业“需求清单”,把“明细账”算清楚。
比如,厂房结构合不合适?地价成本高不高?用工贵不贵?水电蒸汽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全不全?园区周边基础设施方不方便?
地方可前往一线调研企业,摸清经营过程的痛点、堵点,看哪些是招商部门能够解决的,哪些需要联合其他部门协同处理。
以及,生产环节是缺资金?缺配套?还是缺技术?缺什么,就针对性地补什么。
对于高新技术这类风险大、周期长的项目,地方需要做到几点:
打造适配的硬件设施,如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算力算法;
建设好软件设施环境,比如明确产权保护;
给予政策刺激和创新扶持,如设立政府产业创新基金,建立技术服务平台。
二是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把《民营经济促进法》条文从纸上落到地上。
一方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招投标机制,保障民企参与空间。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支付条例,构建科创等“服务链条”。
另一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比如,设立专项债券资金池;搭建线上对接平台,让银行通过平台获取信息,从“等项目上门”,变成“带着资金找好项目”。
同时,还可以推行“柔性执法+梯度规范”模式。面对网络中歪曲事实的言论,为民营企业提供刚性守护等。
在制定地方性法规、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设立民营企业听证会,或者咨询委员会,确保政策与企业诉求相匹配。
三是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做好稳商、留商。
《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地方建立政企沟通机制,统筹民营经济发展。
这与链长制中“链长”角色,也就是“地方领导牵头的产业链资源”的逻辑有着相似之处。
一方面,地方要做好各方面的资源协同。另一方面,可适当降低企业和项目准入门槛,减少“亩均税收”等硬性指标考核,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比如,深圳国资委拿出10万平零租金产业园区,为中小微科创企业提供“零租金”入驻机会;
雄安新区推出“容缺审批”制度,缩短手续办理用时,推动项目及早开工建设。
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企业不会被阻挡在隐形门槛和壁垒之外,而是在当地安心经营、顺心发展,实现稳商、留商。
写在最后
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投资趋于谨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恰逢其时。
从政策层面的“精准施策”,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刚性保障”,通过破除市场壁垒、强化法治保障,我国正构建新的民营经济发展生态。
就地方而言,需要站在民营企业的角度,看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
只有摸清了企业的痛点,给足了配套支持,才能引进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的优质项目,让企业能够落得下、发展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