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产业园区平均空置率攀升至62.8%。
前有深圳零租金,后有上海核心地段降租金。
诚然,全国产业园去化压力很大是事实,核心地带产业园“虹吸”周边,也是事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县域/非核心地带园区没有机会破局。
相反,越是经济增长放缓,我们产业招商就有越大的发挥空间。
企业谨慎投资,节省成本成为核心诉求之一,这正好是咱们凸显比较优势的“好时机”。
深耕国家级园区“外溢”的细分环节,激活本地基因,成为破局关键。
01 比较优势
在国家级园区“虹吸效应”下,县域/非核心地带园区常陷入“招商难、去化慢”的困境。
症结在于,咱自家家底确实不够厚。
区位交通够不上暂且不提,给政策支持,给不过国家级园区;
甚至部分地方还没有“权限”做产业政策,要层层向上汇报审批。
等批下来,优质“大企业”早被更高级别地区“挖走”了。
但换个角度看,接不住的企业,不应该占据咱们的主要精力。
避开正面竞争,聚焦本地基因,“小而精、专而深”的腰部企业、配套企业,才是咱们需要花费八成以上精力去深耕的目标。
我们先看看几个例子。
案例1:浙江某区依托“千年家纺”产业基础,不跟风搞半导体,而是建设“智能家纺产业园”,引入数码印花、抗菌面料等升级技术,配套“家纺直播基地+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吸引50余家传统家纺企业“二次创业”,园区去化率从40%提升至92%,成为全国最大的功能性家纺出口基地。
案例2:上海某国家级经开区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出成熟医美产品,毗邻区县园区主动提供“中试基地+量产厂房”,享受更低土地成本,形成“研发在经开、转化在县城”的协作模式。
案例3:山东某区园区联合周边3个乡镇,构建“园区总部+乡镇车间”模式:园区聚焦产品设计、品牌运营、核心部件生产;乡镇利用闲置厂房建设“轻加工车间”,承接组装、包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解决园区厂房空间不足问题,同时带动乡镇就业,该模式使园区去化率提升30%。
这三个成功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善于利用“比较优势”,激活本地基因。
一、 避开新兴产业红海,从本地传统产业中挖掘升级机会;
二、 与国家级园区形成互补,结合本地土地优势,争做“产业后花园”;
三、 串联周边乡镇资源,打造产业共同体,形成生态丛林。
一句话总结,在国家级园区面前,凸显土地成本优势,承接产业外溢;
在同片区同级别园区面前,根据企业属性、迁址需求,突出“颗粒度更小”的细节优势。
举个例子,我们服务的乡镇园区,在招引某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过程中,通过凸显已有同类企业落户投产并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流程、污水管网配套健全等细节,夺得企业青睐。
02 本地基因与匹配度
找到目标所在,接下来,就要看如何挖掘项目并实现落地。
首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此前,笔者曾在《产业诊断,把家底摸清、把风险看透》一文中详细介绍过产业诊断具体怎么做,此处不再赘述。
梳理目标主导产业与地方产业现状的“距离”,找到产业载体匹配度,才能让本地优势有的放矢。
其次,本地基因“激活”,重在“感情牌”+“接得住”。
如何理解?
此前我们分析电子信息企业选址规律时,发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企业更倾向于在同一区域内流转。
换成大白话,咱们能吸引的是本来就对我们感兴趣且有迁址/扩产意向的企业。
再往下挖一层,我们县域经济发展靠的更多的是本地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或者是在他乡创业的本地人“回乡投资”。
此处咱们来看一则小故事。
王老板(化名),出生在江苏北部某县级市,大学在浙江某市读书,后面顺理成章地就留在当地创业。经过二十余年发展,企业上了规模,成为细分领域的腰部企业。
王老板人到中年,萌生出落叶归根的想法。一来,父母逐渐老去,想要回乡尽孝;二来,家乡这几年发展确实不错,同时,他的企业规模上来以后对原材料距离上依赖减弱;三来,几个核心股东都是同乡,阻力小。
这一来二去就产生了迁址的想法,与我们接触后,我们快速判断时机,主动牵头与其家乡“一把手”、招商局长联络,高效促成见面。
园区负责人也在见面后亲自带领王老板实地考察,并让当地供应链企业“现身说法”,诚意满满。
最终,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便完成了签约落地。
县域园区招商,不能小觑“乡情”的影响力。
现阶段,我们的基本盘在本地企业,比拼的是“温度+速度”。
温度,即情绪价值。每一个企业决策者,都是鲜活的个体。
咱们放弃上位者视角,转型成服务型政府,真正要做的是:
从见面的初印象开始,体现专业(对企业所在产业了解程度),体现温度(热情、真诚且澄清利弊),体现服务意识(后续环评、消防等协调能力可提前展示,激活企业沉睡指标)。
接得住,要求的是依据本地承载能力量力而行。
依旧从案例入手看。
我们曾为某县引荐过一个欧洲外企,企业所在产业是当地想要建立的标杆产业。
投资人在我们陪同下,前往当地考察,虽然有随行翻译,但当地没有精通西班牙语的人,接待过程中还是略显吃力。
一些公文、审批系统也没有相应的小语种版本可供展示。
企业综合考量了订单、产业生态、语言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没有选择当地,最终选择了上海。
外资,当然是咱们努力争取的对象。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软环境”上下大力气。
举个例子,自问一下,如果是我,能为这一家欧企,专门做小语种版本的公文吗?
又或者,专门招个既懂行业参数又会小语种语言的行家做翻译,为他们长期服务?
所谓的匹配度,是双方的匹配。
既要求企业与咱们产业链“缺口”匹配,也要求咱们园区承载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更要求咱们专业服务能跟得上企业发展。
写在最后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县域园区的突围之道在“小而精、专而深”,在“本地基因”,在需求双向匹配。
当我们把目光从“对标国家级园区”转向“深耕本地基因”,从“拼政策力度” 转向“拼产业温度”,那些曾经的“劣势”,终将转化为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