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县级政府都明白一个理:

要想发展得快,得向大城市“借东风”。

说白了,就是不能光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把眼光放长远,往资源多的地方靠一靠。

不难发现,大多数实力派“百强县”都紧挨着大都市。那些远离大都市的县城,怎么办?

咱们不妨换个思路,通过反向飞地,实现破局“入圈”。

01 反向飞地的前提条件

飞地,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进行产业转移,让这些地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说白了,就是发达地区帮衬欠发达地区,把产业往那边挪一挪,大家互利共赢。

而反向飞地,则是一种从欠发达地区主动出击,到大都市里去搞产业。

过去,县市往往只能坐等上级政府,如国家、省、市来牵线搭桥,作为“官媒”介绍合作。或者,通过结“对子”获得飞地合作机会。

现在,这些县、市主动“飞”出去,以“反向飞地”的方式将触角,伸向创新资源丰富的大都市,在异地培养发展新动能。

比如,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12市,均已在珠三角城市建立“反向飞地”,主要有展销中心和招商中心、科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地等模式。

但话说回来,不是每个县域都适合做反向飞地,尤其是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

像浙江那些飞地项目,背后都是有高能级政府支持,有稳定的管理机制,还能持续赚钱才行。

跟以前被上级政府安排的“飞地模式”比起来,反向飞地的要求高多了,有几个前提条件。

首先,在区域上,最好位于或者紧挨着中心城市,以便借助“飞入地”资源发展。

对于“飞入地”,要整体判断谈缺什么,咱们的产业是不是跟人家对口、能不能衔接上,能达成什么合作模式。

其次,手里得有钱,能够承担高额资金投入。

比如,涉及物业购置/租赁、装修、设备等初期投资,以及人力、水电、维护等年均运营成本,这些都需要长期投资。

毕竟,反向飞地的效果,不是立马就能看出来的。

再者,还得有眼光和策略,知道怎么选产业,怎么整合资源。

做好前期的产业研究和定位规划,明确细分产业方向。

最后,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得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把自己推销出去。

部分县城在招商时,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情况:

一提地名,企业来一句“这是哪儿啊?完全不了解”。

企业连听都没听过,更别提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了,签约落户更是无从谈起。

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需求,得找个能互补的城市一起发展,打开知名度。

“反向飞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一边,连着县城里龙头企业、潜在市场、创新需求和政策支持;

另一边,连着大城市的创新人才、前沿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化潜力项目及投资机会。

咱们得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要“飞”出去,出去了能得到什么好处,再去找合适的城市合作。

02 用对方法是“入圈”关键

其一,选对合作方,别只盯着超一线的北上广。

选飞地的时候,别光看城市大不大,还得看适不适合自己。

别一股脑往北上广挤,那里虽然资源多,但竞争也大。普通的县城很难抢到好资源,还可能被认为是来“薅羊毛”的。

其实,找些有潜力的城市一起成长也挺好的。衢州海创园和杭州的飞地合作,就是双赢的代表案例。

在合作过程中,虽然政策牵了红线,但真正打动杭州的,还是项目带来的双赢局面。

杭州大方拿出了黄金地块,还在行政管理、政策支持上大开绿灯,本地的创新资源也都拿出来共享,就是为了把海创园,打造成为衢州发展智慧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先锋阵地。

衢州呢,也不是简单地拿地指标,去换余杭区的“飞地”空间。

在杭州城西科创走廊刚开始大兴土木的时候,衢州就早早“参股”进来,通过项目建设、给补贴,不仅给杭州创新环境添了把火,还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

其二,就近原则,这样联系起来也方便。

毕竟,“飞地”虽然在外面,但还得和家里的企业、市场保持联系。离得太远,就容易脱节。

而且,地理上近,行政上壁垒也少,沟通起来更顺畅。文化习惯、情感联系这些也很重要,能增强招商引智的效果。

同样以衢州海创园为例,他们在杭州设立“飞地”,不仅在行政上好推进,还能更好地对接在杭的衢州人才和企业家,推动人才、项目“返乡”。

交通上的便捷,也能吸引更多“星期六工程师”来帮忙,实现多元化灵活人才引进机制。

开园仅一年多,衢州海创园就引入164个项目,实现了“创新创业在杭州,产业化在衢州”的两地协作。

所以,最好找个地理位置近、产业能互补、沟通也顺畅的城市。本省内部或临近的城市群、都市圈,都是不错的选择。

其三,做好运营,让人才、资本与信息在两地之间流转起来。

得把“飞出地”和“飞入地”之间的利益机制理顺了,包括土地空间资源共享、产业链分工和财税分配机制等。

政策补贴得跟上,让企业看到咱们的决心和服务意识,他们才会愿意来投资。

不过,运营上可能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毕竟飞地成立时间不长,运营团队大多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缺乏专业素养。

所以,咱们得建个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政府带头+企业化运作”模式。

定期看研发转化成果怎么样,招商项目是不是真的落地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把飞地运营好。

03 变区位优势为招商流量

具体如何实践呢?

多看看成功案例经验,学学他们如何围绕互利共赢做文章,用活“反向飞地”新模式。

我们谷川产业研究院,根据多个县域的分析,总结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做法。

先看如东,他们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招商流量,通过飞地招商引凤凰。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与深圳市物联网协会、深圳市蜂群产业服务集团,在深圳南山打造“深圳如东创新中心”。

这就是他们的第五个飞地孵化器,专门用来深化“沪深孵化、如东转化”人才招引、产业培育新路子。

这样一来,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资源,就紧紧抓在手里了。

该中心就像是如东在深圳的“招商大使”,靠着深圳蜂群产服集团的加速器功能,把国内外的项目链、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都串起来,给如东拉来优秀人才,孵出好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不仅如此,如东这些年一直探索“飞地”孵化的新花样,生命健康、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都在上海、深圳这些地方搞起“飞地”投孵平台。

现在,他们已经建了好几个高品质园区,比如生命健康产业园、泛半导体产业园、智能机电产业园。

这些园区,承载孵化项目落地产业化,在孵项目22个,落户转化项目4个,在谈储备项目15个。

再聊聊园区式反向飞地的例子——东方美谷·虹桥中心。

上海奉贤南桥镇的五个村子,集体出资在虹桥商务区买了一栋总部楼宇,建设“东方美谷·虹桥中心”。

通过“以租代税”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国内领军企业入驻,鼓励他们总部注册缴税在南桥,甚至把研发、生产的环节也带回南桥。

为什么这些大型企业,心甘情愿把自己拆成两部分呢?说白了,就是为了省钱。

虹桥寸土寸金,放总部办公比较合适,又有品牌和资源的高地效应。南桥有土地和优惠政策,把研发生产项目搬过去,能够降低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南桥在虹桥设立“招商办”,形成招商引资“反向飞地、两桥对流”模式。

既提升了形象,又降低了成本,还拉来了大企业,可谓是一举三得。

还有一种市场化运作的反向飞地模式。

比如,常熟创新中心,直接从长三角“飞”到了北京。

虽然这不是政府间的正式牵手,但常熟通过市场化运作,巧借东风,吸引了不少企业落地,开通了产业创新的快车道。

短短2年,这里孵化了39家常熟企业。其中,11家企业拿下姑苏人才、常熟领军企业等荣誉。

再比如武汉城市圈,在武汉制造业通过传统“飞地”模式向周边扩散后,周边城市借助“反向飞地”模式,直接对上武汉的高科技资源。

这样一来,两边就像是接力赛一样,你传我接,共同打造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写在最后

反向飞地的设立,关键得围绕“资源互补、利益共享”做文章。

从定位准不准、位置好不好、政策给不给力、运营能不能跟上等方面下功夫,把各种资源都聚拢到一块。

这样,县域才能借势发展,把区位优势变为招商流量,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进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