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政治局会议,如期而至。

昨天通稿,在盘中发布,并不多见。

年中会议,基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整体节奏看,侧重“定力”与“应变”。

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关于化债,会议定调较为严格,首次提出: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推进融资平台出清”。

对于地方来说,化债必须延续“双轨制”思路。

债务置换是短期止血,而长期造血靠财政增量。

左手是化债的包袱,右手是招商的难题。

01 首次提出 严控债务

2025上半年,经济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工业生产呈现超预期的韧性。

忧的是,地方化债任务繁重,城投“退平台”迫在眉睫。

这次,政治局会议,进行了这样的表述:

“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翻阅2024年同期会议,指出“完善地方化债方案,化解平台债务风险”,对比下来措辞更严厉。

当时,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积累的债务,通过债务重组、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避免出现集中违约。

今年不一样,首次提出“严禁新增隐性债务”,相当于给地方政府戴上“紧箍咒”,借钱的事不允许了。

主要为了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避免陷入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的恶性循环。

不少地方,已经将“不新增隐债”作为“一条铁律”。比如,四川、湖北、福建等地方。

甚至是,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同时,提到“推进融资平台出清”,则是要对那些靠政府信用“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平台进行整顿。

简单说,该转型的转型,该关闭的关闭,从“政企不分”扭转到“市场自主”。

真正划清企业与政府的界限,厘清债权债务,项目建设、运营、投融资决策回归企业自主,从根本上切断对政府信用的依赖。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通过融资平台搞“明股实债”“抽屉协议”等隐性操作借钱搞建设。

此次会议,之所以强调化债要“积极稳妥”,是因为大部分地方的偿债压力,比想象中的还要紧张。

与债务的节节攀升相比,地方财力的增长显得更为迟缓。

02 财政增收 招商引资

2015年启动化债至今,已有十个年头。

前段时间,一位地方财政系统人士坦言:

“地方政府也想还钱,那是真没钱。”

化债背后,实际是收支陷入困局。

收入与支出的严重不匹配,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压力。

有的地方,收入30亿元,支出超100亿元,已经成为了地方债的缩影。

无论是民生支出还是偿债支出,对于现在的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各地而言,在巨额的资金需求前,现在的财政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土地市场降温,楼市光环暗淡,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不再那么鼓了。

正是收入减少,支出大幅增加,扩大了财政赤字率。

各地化债的关键,还是在于开源、增收,招商引资仍是“一号工程”。

之前,我们与一位县长交流听到了:

“没有什么好的企业,这导致了县里税收比较困难,这两年税收收入一直在下降”。

这不是个例,超60亿方的园区,空置率在30%左右。

一旦空置,收不到租金、加上运营成本、资产折旧也很高,企业所得税太少,财政更是无法增收。

还有,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尤其是在产业培育阶段,企业入驻率低、税收贡献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收支平衡。

究其原因,相似的区位优势、相近的产业定位、同质化的产品类型、趋同的政策支持……

归根到底,各地真正缺乏的是资产盘活与运营能力。

有些园区,什么企业都招,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入驻后,发现周边没有相关的配套企业,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

甚至,连本地产业基础都没摸清,看到隔壁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就想计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城”。

当地,产业基础一般,配套设施跟不上,也缺少技术人才,非要招引高精尖项目,结果根本没有企业愿意来,招商工作与市场脱节。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市场化的决策机制,更应该让懂产业、会运营的“内行人”成为参与者。

专业的运营能整合资源、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推动园区长期发展。

不仅过好“紧日子”,更要科学花钱,将资金用在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上,才是各地政府化解债务的“造血”方式。

各地化债,需要“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

短期来看,债务置换、财政支持等措施能够稳定市场信心,避免风险扩散。

长期而言,必须通过产业升级、培育新税源、优化财政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03 频繁发债 严格监管

从今年看,地方频繁发债。

这体现了,政府推动债务置换工作的决心和力度。

多个省份提出,严格监管专项债资金的使用。

还有,有一部分县区,专项债发行量大幅减少。

某县往年能发5亿元至6亿元专项债,今年上半年只发了几千万元,导致项目建设全面停滞。

这并非县区不想发,而是省里限制了发行。

原因在于,老项目支出进度不达标,新项目尚未完成招标、未完成土地证办理等。

专项债的原则,一定是“资金跟着项目走”。

如果没有好的项目,资金便难以落地。按照流程,申请专项债资金需要层层审批。

财力越紧张的地区,越需要专项债带来的流动性,特别是县区一级财政的财力格局。

但是,当下也有一个矛盾。

按照专项债的分配原则,应该是经济越发达,项目收益越好的地区,就能获得更大份额。

一直以来,明确专项债不允许挪用,其用途是项目建设,起到扩大投资,稳定经济的作用。

有些地方为了“三保”,不得不动用这里的钱来填补其他方面的资金缺口。

当地财政资金较为紧张,部分专项债资金落地后,会再打回到财政部门的账户上,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等支出。

为了让项目满足盈利要求,在申请阶段,部分地区就开始了“包装”专项债项目。

夸大收益,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缺乏优质项目。

最后,项目建成后运营不佳或闲置,造成资产资源的浪费。项目收益不及预期,无法依靠项目收益还本付息。

现在,部分地区要求设立专项债券资金财政专户,对专项债券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并且,各单位及时在财政部门信息系统填报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收益等信息。

如此一来,短期内监管可能会降低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资金的灵活性,但从长期看,规范专项债使用有助于债务资金按照项目建设需求使用。

写在最后

7月政治局会议,倾向定力与应变。

各地化债,在于从“输血”转向“造血”。

招商引资,仍是最有效的开源举措。

那些空置的各个园区、脱节的规划建设,暴露了“外行指导内行”的错位。

科学花钱比省钱更重要,让懂产业、会运营的人成为参与者,比行政指令更有效。

接下来,化债的弦,只会越绷越紧;招商的坡,必须咬牙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