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又要还要”,城投招商得把路走宽了
随着化债政策逐步落实,城投陆续“摘帽”,不再当政府融资的“钱袋子”。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169家城投宣布退平台。仔细观察发现,区县级城投最积极,山东、青海、江苏、云南这些地方也动作频频。不过,“摘帽”并不代表着城投和地方发展没关系了。
随着化债政策逐步落实,城投陆续“摘帽”,不再当政府融资的“钱袋子”。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有169家城投宣布退平台。仔细观察发现,区县级城投最积极,山东、青海、江苏、云南这些地方也动作频频。不过,“摘帽”并不代表着城投和地方发展没关系了。
招引外资,有了新指示。国家发改委,“发话”了:——欢迎继续加仓中国。随后,七部门联手印发“12条”措施。鼓励外商再投资,送出留华大礼包。
科创浓度,持续攀升。嘉兴平湖,聚焦“双招双引”。谷川联行助力20多家企业入驻新仓。产业项目落户接二连三,科创飞楼去化接近100%。重要的是,项目对接落地转化率高达50%。先后相继促成,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等项目落子新仓。
这份由谷川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共同推出的《产业链集聚指数白皮书》,以数据为镜、以案例为鉴,解码“冰火交织”汽车制造业投资的变革与机遇。总体来说,未来十年,汽车产业将围绕“智能电动化全栈能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构建新护城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终于靴子落地。顾名思义,为了布局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规格空前,“七常委”出席,足见其分量。再次提出,“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化,意味着什么?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最早是在2021年底提出。但提高到战略定位层面、扩大概念范围,是在2024年7月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现在一年过去,在招商引资领域,各地告别 “政策内卷”,转向拼规则、拼服务、拼生态。
2024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3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16年起步,仅用了近10年时间,就发展成千亿产业集群,如何炼成?
一场反内卷的风再吹向招商引资,从中央到地方,规范企业投资、政府行为。中央财经委定调,提高招商引资“透明度”。成因复杂,综合整治,有形之手,决意出手。“挖墙脚式”不行了,“首报首谈”成为招商新规。
现阶段,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的大环境下,瞅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能做的是,做有准备之战。
工业上楼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关键看建的厂房,能不能真正服务产业,企业能不能在这里扎下根、发展得好,让空间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